正文 第11章 遊五台山日記(3 / 3)

初六日。狂風怒號,滴水成冰。風停了,太陽仿佛火球一般從青翠的山林中噴薄而出。沿著山腰向西南行走四裏路之後,翻越山嶺,才看到前麵的南台。再上去便是燈寺了,從這裏開始山路逐漸陡峻起來。走十裏,登上南台絕頂,頂上有文殊菩薩的舍利塔。北麵其它各台環抱聳列,隻有東南、西南方稍微有些空隙。正南麵,下麵是古南台,遠處則有盂縣的群山如同屏障般地峙立著,並且,東端還和龍泉關高峻的峰巒相連接。順著南台右側的道路下去,地勢非常平坦,可以騎馬。沿著西嶺向西北行走十五裏,就是金閣嶺。又順著金閣嶺左側向西北下行,行五裏,來到清涼石。清涼寺廟宇深幽,環境秀麗,高低錯落,美如圖畫。有一塊石頭像靈芝,長寬都是九步,上麵可以站四百個人,上麵平整但是下麵收縮,和下麵石頭相連的部分不多。從西北邊穿越棧道,沿著石階向上行走十二裏,到達馬跑泉。馬跑泉在路邊的山窩之中,石縫隻能夠容下半隻馬蹄,泉水從石縫中溢出來,山窩平坦寬敞的可以蓋建寺廟,但是馬跑寺反而建在泉側一裏之外。又平緩地下行了八裏,在獅子窠住下來。

初七日。往西北行走十裏,過化度橋。一座山峰從中台延伸下來,山峰兩邊泉水淙淙地流著,景色幽靜到極點。又走過山峰右澗上的橋,沿著山峰向西而上,山路十分傾斜。又走了十裏,登上西台頂,陽光輝映下的群峰,一一呈現自己的奇異風姿。西台的西麵,近處是閉魔岩,遠處是雁門關,座座山峰都曆曆在目,好像俯下身就能抓住似的。閉魔岩在四十裏外,奇特之處在於:山上全部是盤旋橫亙的陡崖,層層疊疊地堆砌上去。進寺叩拜佛像之後,就順著台北往下走三裏路後,到達八功德水。寺的北麵,左邊是維摩閣,閣下聳立著兩塊石頭,閣就蓋在石頭上,閣柱的長短隨著石頭的高低而參差不齊,有的竟不用柱子。正中的是萬佛閣,佛像全部用檀香木製作,金碧輝煌,層層排列而互相映襯,看去不下一萬尊。萬佛閣的前麵有兩排閣樓,都是三層,閣樓周圍環繞的樓閣也是三層,各個閣樓之間架有懸空的通道,似在半空中往來行走。在這險阻重重的萬山之中,要不是神力又怎麼能夠把閣樓建在這裏呢!

順著寺廟向東北走五裏路後,上了大路,又走了十裏,到達中台。遙望東台和南台,都在五六十裏以外,但是南台之外的龍泉關,反而更近了,因為西台、北台與龍泉關的山脈相連。此時風清日麗,兩邊的山如同眉毛分開成列。我先去中台的南麵,登上龍翻石。這裏亂石遍野,堆積成峰頭,下麵是非常深的山塢,峰頭懸空聳立,傳說是文殊菩薩顯身的地方。從中台向北徑直下行了四裏,背陰的岩壁上懸掛著幾百丈的結冰,叫做“萬年冰”。在這山塢中也有結廬居住的人家。天氣變冷還沒有幾天,五台山的冰雪,競已這樣。聽說七月二十七日下的雪,正是我從京城出發的日子。

行了四裏路,向北攀上澡浴池。又向北上行十裏,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他各台都陡峭險峻,我趁著天還沒黑,在寺外四處眺望。等進到寺中,太陽落山後刮起了大風。

初八日。老僧人石堂送我出來,他指著一座座山峰說:“北台的下麵,東台的西麵,中台的正中,南台的北麵,有山塢叫做‘台灣’(今台懷鎮),這是眾台大概的地理位置。這裏正東稍北些,有一座特別尖銳突聳的青山,那就是恒山了。正西稍南些,和雲霧相連的山峰,是雁門關一帶的山峰。一直向南延伸的群山,除了南台之外,隻有龍泉峰雄壓群山。正向北俯視內外兩邊,群山如同花蕾一般,隻有這座山從北麵護著群山,陡峭層疊,山勢高峻,獨見一斑。這就是北台的大概麵貌了。此處距離東台有四十裏,華岩嶺就在途中。如果探訪北嶽恒山,還不如直接沿著華岩嶺朝北向下走,可以省掉四十裏的山路。”我點頭稱是。和石堂告別之後向東走去,陡直走了八裏山路,又平緩地向下走了十二裏山路,便來到華岩嶺。再沿著北塢向下走了十裏,才到達平路。這裏有一道澗溝從北麵伸過來,另一道從西麵伸過來,兩道澗溝的合攏之處群峰攢集,成為高山深壑之中的“一壺天”。沿著澗溝向東北行走了二十裏,到了野子場。從南邊的白頭庵一直到這個地方,數十裏都長著天花菜,但出了這裏就沒有了。從這裏開始,兩旁的山崖如同屏障般排列鼎峙,雄壯峭峻而又千姿百態,在如此的景觀中行走了十裏。石崖絕壁中,層層樓閣突起,那便是懸空寺了,石壁尤為奇特。這是北台外圍的護山,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出山,幾乎體會不到五台山的神韻和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