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遊五台山日記(1 / 3)

“解題”

五台山在山西省東北部,東北—西南走向,山的主體在五台縣東北,由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環抱而成。這些山峰頂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所以被稱作“五台”。山中寺廟很多,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山青水綠,風景十分秀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徐霞客於明崇禎六年(癸酉)七月二十八日自明都城北京出發,八月初四到初八(1633年9月6日至10日)遊覽了五台山。本篇遊記記錄了他遊南台(錦繡峰)、西台(掛月峰)、中台(翠穀峰)、北台(葉鬥峰)的經曆。跟作者別的名山遊記比起來,本篇對山上寺廟建築的著力描繪尤其突出。

“原文”

癸酉七月二十八日出都為五台遊。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關。山自唐縣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漸開,勢不甚穹窿矣。從阜平西南過石梁,西北諸峰複嵱嵷起。循溪左北行八裏,小溪自西來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轉,山峽漸束。又七裏,飯於太子鋪。北行十五裏,溪聲忽至。回顧右崖,石壁數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從溢者,今天旱無瀑,瀑痕猶在削坳間。離澗二三尺,泉從坳間細孔泛濫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嶺。嶺上四眺,北塢頗開,東北、西北,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殺。複有遠山橫其外,即龍泉關也,去此尚四十裏。嶺下有水從西南來,初隨之北行,已而溪從東峽中去。複逾一小嶺,則大溪從西北來,其勢甚壯,亦從東南峽中去,當即與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餘初過阜平,舍大溪而西,以為西溪即龍泉之水也,不謂西溪乃出鞍子嶺坳壁,逾嶺而複與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則出自龍泉者。溪有石梁曰萬年,過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趨。十裏,逼蜂下,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勢。轉北行,向所望東北高峰,瞻之愈出,趨之愈近,峭削之姿,遙遙逐人,二十裏之間,勞於應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吳王寨,有老僧廬其上。已而東北峰下,溪流溢出,與龍泉大溪會,土人構石梁於上,非龍關道所經。從橋左北行八裏,時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裏,重城當隘口,為龍泉關。

初五日進南關,出東關。北行十裏,路漸上,山漸奇,泉聲漸微。既而石路陡絕,兩崖巍峰峭壁,合遝攢奇,山樹與石競麗錯綺,不複知升陟之煩也。如是五裏,崖逼處複設石關二重。又直上五裏,登長城嶺絕頂。回望遠峰,極高者亦伏足下,兩旁近峰擁護,惟南來一線有山隙,徹目百裏。嶺之上,巍樓雄峙,即龍泉上關也。關內古鬆一株,枝聳葉茂,幹雲俊物。關之西,即為山西五台縣界。下嶺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裏,為舊路嶺,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來,至此隨山向西北去,行亦從之。十裏,五台水自西北來會,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數裏,為天池莊。北向塢中二十裏,過白頭庵村,去南台止二十裏,四顧山穀,猶不可得其仿佛。又西北二裏,路左為白雲寺。由其前南折,攀躋四裏,折上三裏,至千佛洞,乃登台間道。又折而西行,三裏始至。

初六日風怒起,滴水皆冰。風止日出,如火珠湧吐翠葉中。循山半西南行,四裏,逾嶺,始望南台在前。再上為燈寺,由此路漸峻。十裏,登南台絕頂,有文殊舍利塔。北麵諸台環列,惟東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遠則盂縣諸山屏峙,而東與龍泉崢嶸接勢。從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騎。循西嶺西北行十五裏,為金閣嶺。又循山左西北下,五裏,抵清涼石。寺宇幽麗,高下如圖畫。有石為芝形,縱橫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麵平而下銳,屬於下石者無幾。從西北曆棧拾級而上,十二裏,抵馬跑泉。泉在路隅山窩間,石隙僅容半蹄,水從中溢出,窩亦平敞可寺,而馬跑寺反在泉側一裏外。又平下八裏,宿於獅子窠。

初七日西北行十裏,度化度橋。一峰從中台下,兩旁流泉淙淙,幽靚迥絕。複度其右澗之橋,循山西向而上,路欹甚。又十裏,登西台之頂。日映諸峰,一一獻態呈奇。其西麵,近則閉魔岩,遠則雁門關,曆曆可俯而挈也。閉魔岩在四十裏外,山皆陡崖盤亙,層累而上,為此中奇處。入叩佛龕,即從台北下,三裏,為八功德水。寺北麵,左為維摩閣,閣下二石聳起,閣架於上,閣柱長短,隨石參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為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羅列輝映,不啻萬尊。前有閣二重,俱三層,其周廬環閣亦三層,中架複道,往來空中。當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此。

從寺東北行,五裏,至大道,又十裏,至中台。望東台、南台,俱在五六十裏外,而南台外之龍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與連屬。時風清日麗,山開列如須眉。餘先趨台之南,登龍翻石。其地亂石數萬,湧起峰頭,下臨絕塢,中懸獨聳,言是文殊放光攝影處。從台北直下者四裏,陰崖懸冰數百丈,曰“萬年冰”。其塢中亦有結廬者。初寒無幾,台間冰雪,種種而是。聞雪下於七月二十七日,正餘出都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