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樹林沉浮(1 / 2)

紅樹林沉浮

綠色

作者:蔣晨明

陳那佑第一次出海打漁是1972年,那時他剛剛16歲。

他皺著眉頭回憶,“出海最怕風大,那年代的造船技術和氣象都跟不上啊,風浪一起,有時連家都回不了。”

“原來島上也沒有避風港,不過有紅樹林!一來大風,我們就把船開進紅樹林裏,那是天然的避風港。現在島上建了避風港,但紅樹林卻少了。”

陳那佑如今是特呈島的村支書。特呈島不過三四平方公裏,其實就是一個小漁村。紅樹林,是陳那佑以及特呈島老一輩島民的集體記憶。現在,陳那佑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恢複紅樹林生態。

從擁有,到失去,再到重新找尋。特呈島的紅樹林故事,不僅是這座小島,也是整個中國生態的基本軌跡。

人與自然的兩難選擇

潮起潮落。一片品種名為“白骨壤”的紅樹林已在特呈島海灘上紮根了幾百年。“白骨壤”現有500餘株,個個主幹粗壯,形態萬千,酷似盆景。

這是特呈島的“鎮島之寶”,號稱中國最古老且最漂亮的紅樹林古樹群。

紅樹林,是生長於海洋淺灘的一種特殊生態係統。可以為很多海洋生物提供生長發育環境,也可淨化海水、防風護堤。最著名的案例是1958年的福建大海潮和1986年的廣西風暴潮,兩次災害都重創沿海區域,但是,凡有紅樹林分布的海堤,均無大礙。

陳那佑說,紅樹林就是沿海地區的“保護神”。以前的特呈島,除了500多株“白骨壤”外,還有很多紅樹林,大部分海灘都被紅樹林的綠色王國所環繞。但在陳那佑記憶裏,隨著他年齡的增長,紅樹林的數量卻呈減少趨勢。

有研究資料顯示,幾十年來特呈島海岸侵蝕嚴重,“20世紀50年代多處沿岸林帶寬達500多米,有數千畝。而現在特呈島紅樹林僅存約700畝,沿岸林帶最寬僅130米。”

其實,不隻是特呈島的紅樹林麵積銳減。根據2007年編製的《中國紅樹林國家報告》,中國的紅樹林曆史上曾達到25萬公頃,新中國成立時還有約5萬公頃,但幾十年過去,紅樹林麵積隻剩下了2.2萬公頃,圍墾造田、海水養殖、港口開發等人類活動是主要原因。

“就我們特呈島來說,減少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水土流失,紅樹林靠海灘和淺海裏的淤泥生存,淤泥沒了,他們怎麼活下來?我小時候,岸邊淤泥有幾十厘米厚,滑溜溜的,漁船要靠岸,幾個人一拉就行了。”陳那佑說。

至於是什麼導致了水土流失,陳那佑認為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港口的擴建。

特呈島緊鄰湛江港。港口停泊的巨輪近在咫尺,碼頭集裝箱的裝卸場景在島上清晰可見。

湛江港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最早建設的現代化港口。幾十年中,港口不斷擴建,航道不斷挖深拓寬,“淤泥就越少。”

港口發展與生態保護,目前是全球性的課題。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不斷拓展,港口經濟越來越被各國重視,與此伴生的生態課題也受到高度重視。

一邊是港口發展需要清淤,一邊是保護生態需要保淤,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出現了兩難選擇。

陳那佑很能理解,“湛江港的天然條件在國內是數得著的,你也不可能不讓港口發展吧。要生態,也得要經濟啊。問題是,怎樣才能兩者兼顧。”

他想到了一個兩者兼顧的辦法,並開始了試驗:向淺海中拋石,形成一個石堤,阻擋淤泥流失。“紅樹林的果實掉下來,就會長出新樹,但沒有淤泥不行,果實飄走了也不行。這個石堤就能攔住淤泥,也能留住果實。”

在他嚐試的石堤處,已經新發育出一大片紅樹林。有些樹苗僅2年樹齡,但已有一米多高。

陳那佑說,他已向廣東省林業廳推薦了這個拯救辦法。

開發旅遊度假區

拋石法能拯救多少紅樹林,還不得而知。但類似的努力,在整個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已經開始。據資料顯示,整個保護區已造林千餘公頃,在廣東省廉江市高橋鎮,還建有紅樹林苗圃,用以提供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