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寧夏生態移民的經驗、啟示及存在問題(1)(2 / 3)

(三)經驗與啟示

實踐證明,吊莊是農村土地開發和協調人地關係的較好模式,其成功經驗與啟示主要表現,一是政府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協調人地關係為根本出發點,使原來成為包袱的山區超載人口與灌區待開發的土地相結合,既減輕了原居住地的生態壓力,也推動了川區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縱向轉移與山區農村勞動力外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成為吸引和鼓勵移民的重要條件。三是重視吊莊的規劃設計和配套建設是實現規劃的重點所在,如排灌水渠道,供水供電和其他生活服務等。四是政府部門抓好組織和服務是吊莊建設成功的保證,如信息服務,生產技術指導,勞動力技能培訓等。

案例1:1871年8000多人來到當時荒無人煙的涇源,129年後的2000年,人口以增加到11.22萬人,人口增長了14倍有餘,人口密度146/平方公裏,比我國當時人口平均密度還高。為了緩解涇源縣的人口壓力,寧夏在銀川市郊區的蘆草窪建立了吊莊,10年內移出了3萬人,但這裏人口仍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年移走3000人,年淨增也是3000人。又如,有些移民地人口自然增長率本來就很高,而移入新居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在幾年內出現了更高的現象,從這一方麵講,有些吊莊實則違背了移民的初衷。

案例2:紅寺堡移民搬遷後出現的問題對“十二五”時期寧夏移民安置區的啟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南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問題,於1998年9月開發了紅寺堡移民安置區。將寧南山區生態惡化、生存條件很差的區域,先後遷出19萬之眾入住移民新區。在自治區統一規劃下,曆經幾年,先後建成40多座大型行政村,內含170多個自然村落。各村落排排整齊,民房座落有序,條條道理筆直通達,文化、醫療、教育配套設施基本齊全,現在,這裏已形成千頃綠洲和富有生機的座座村落,一個在寧夏中部旱塬上快速崛起的移民新區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見端倪。紅寺堡移民安置地建設表現為村落依渠而建、村落依路而排、村落結構合理、入住移民多為回漢雜居、建築風格各異等幾個特點。

隨著遷入移民的穩定,移民村落建設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突出表現如下:一是宅基用地與庭院經濟田界限不明確,亂搭亂建現象嚴重現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頑症。二是村落建設規劃不到位,發展空間狹小。紅寺堡移民新區,在初期規劃設計時,除住宅區、道路、村委會駐地、學校、醫療站、自來水供應點外,對農民最基本、最急需的秸稈堆放地和糧食打、碾、曬場地沒有納入規劃,更沒預留未來發展空間,導致農民作物收割後將柴草任意堆放。除了每個農戶家中堆滿了草垛外,草垛已擠占了村道兩側的林帶,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影響了村容村貌。由於沒有糧食的打、碾、曬場地,凡是村落中被水泥硬化了的道路及穿村而過柏油公路,都變成了碾糧曬草的場地,這不僅影響了車輛通行安全,也為村落的消防埋下了隱患。發展空間狹小也製約了村落的未來建設和遠景設計。三是村落巷道的標識化建設滯後。紅寺堡每個移民村落都分布著若幹個縱巷和橫巷,從而形成了若幹個十字路口,由於是統一規劃,十字路口十分相似。例如,紅寺堡鎮團結村,內有南北巷8條,東西巷6條,相互組成48個相似的十字路口,由於沒有標識,就連本村人也往往迷路,如果外村人前來走親訪友,當地村民大多數都表述不清方位,這給群眾的出行和相互間的交往帶來諸多不便並對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四是村落的垃圾和汙水治理亟待解決。紅寺堡移民區在建設初期,隻對村落的布局、道路、巷道及林帶渠係、電網、自來水管網等方麵進行了總體設計,而對村落中的環境保護欠缺考慮,沒有統一的垃圾堆放地,更沒有汙水排放設施,由於庭院的地勢普遍高於門前的巷道,各家排出的汙水肆意流入村中,垃圾隨意堆放在道路兩側,使村落的環境受到了極大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