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十二五”時期寧夏生態移民個案分析(2)(2 / 3)

(3)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低而不穩。由於環境的日益惡化,彭陽成為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幹旱、冰雹、洪澇、風沙和霜凍“五大災害”嚴重威脅著當地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當農業受到災害威脅時,又導致了脫貧農戶重新返貧,在災害麵前,脫貧與返貧形成了持久的拉鋸戰。

(4)人口過度增殖超出了剛性土地資源的有效容納力。彭陽縣1983年10月由原固原縣(今原州區)分設直縣,當年人口為18.7萬,到2010年人口達到26.3萬,27年間人口淨增7.6萬,人口密度104人/平方公裏,每平方公裏超出寧夏9人(全區人口密度95人/平方公裏)。在貧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超載的人口,是生態環境惡化的又一根由。

(二)移出區人口狀況分析

1.人口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和矛盾日漸突出

近年來,彭陽人口增長勢頭雖然得到有效控製,但人口的基數卻在逐年增大,相對於自然生態環境而言仍然處於矛盾之中,2010年,寧夏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4.14‰和9.04‰,而彭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則分別為21.94‰和16.11‰;彭陽縣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高於寧夏平均水平的7.8和7.07個千分點,尤其是16.11‰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幾乎接近寧夏的一倍。

彭陽縣少數民族人口占30%,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作用以及少數民族人口政策的寬鬆,使人口對生態的壓力十分巨大。從全縣來看,彭陽人口過度增殖已超出了剛性土地資源的有效容納力,今後即使現有耕地一畝不減,由於農村人口壓力過大,會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為代價。大量事實證明,目前彭陽農村正麵臨著史無前例的人口資源承載力的製約,如不減少農村人口,彭陽的生態環境將會不堪重負,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口因生計再次陷於貧困之中,即使我們有回天之力也不可能再建一個像月牙湖這樣的生態移民開發區,因為全區的水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長是持續的。

2.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形成的壓力

彭陽縣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人口數量與生態存量和生態消費之間表現出了明顯的此長彼消的關係。由於自然的、曆史的、體製的、觀念的多重原因,從而導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逆向運轉,人口增長過快和生態環境惡化不僅給土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製約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調查表明,彭陽縣回族婦女早婚、早育十分普遍,在15~24歲年齡階段生育率大大高於其它民族,雖然近年來生育率有所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長率仍高達21.94‰和16.11‰,早育和密育型的生育,不僅使人口增長速度快,而且縮短了世代間隔,加速了人口增殖。在人口總量繼續增長的態勢下,育齡婦女的總量也在持續增加,2010年,育齡婦女總量已達到49717人,未來10年內,彭陽縣育齡婦女人數將持續增加;20—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人數大,育齡婦女所占比重大意味著潛在的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口過快增長,一是使經濟成果大打折扣,盡管年年扶貧,但每年扶貧資金、新增產品和國民生產總值的相當部分被不斷增長的人口所抵消。二是極大地加重了勞動就業壓力,尤其是遇到災害年份,對於經濟底子薄、幹旱缺水的大山深處,就業難度就會顯露。三是嚴重影響了人口素質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麵的問題。四是降低了自然環境的質量,由於廢棄物排放量的增加,加劇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