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十二五”時期寧夏生態移民個案分析(1)(2 / 3)

3.生態移民安置工程總體建設規模和內容

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移民住房、農田水利、勞務產業、特色產業、公共服務和生態建設六個方麵。“十二五”期間計劃內容有:新建移民安置房4000棟,每戶54平方米住房,人均一畝水澆地和戶均1棟溫棚或1處養殖圈舍;新建移民安置區村莊中央大道610米、幹道4464米。新建6個村級活動場所,配套村級文化大院800平方米;完善月牙湖揚水工程,修建溝渠、防洪壩、泄洪溝等農田水利設施,改善2萬畝田地,解決安置區1.68萬人的飲水問題。開展安置區勞動技能培訓6000人次;建設幼兒園2所、小學2所,建設1個衛生院、6個村級活動場所、農貿市場等公共設施。

2011年,一期建設計劃安置1106戶4278人,戶均54平方米的住房和1棟設施溫棚,人均1畝水澆地。安置工程結合新農村建設,堅持生產和生活設施統籌規劃,高起點、高標準、一次性規劃建設房屋、道路、農田、水利、農村新能源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1所小學、1所幼兒園、1個衛生院等公共設施;改造月牙湖一二級泵站灌區功能,新發展農業灌溉麵積3500畝,庭院經濟灌溉麵積300畝,完成1200人的勞務培訓。

4.現階段工程進展情況

該建設項目經麵向社會招標後由寧夏紅寶集團代建,截至2011年底,施工現場已實現三通:通水、通電、通路;600米中心路、2.3公裏南北主幹道路和7公裏施工便道土方鋪墊已全部完成;安置區一期工程已在650畝建設用地上基本完成了安置房屋的建設任務;安置區入口處需綠化的沙丘地帶已完成了草方格固沙工程;民政局已組織規劃設計單位對安置區的墓地(漢墓)進行了選址;為了能夠使移民“穩得住、能致富”,加快河東地區跨越式發展,興慶區委、政府細化了產業規劃,把勞務輸出產業作為第一產業,積極與彭陽縣移出地對接,提前做好用工信息收集,把對移民的培訓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增加移民收入。把發展適宜農業、黃河東線旅遊業和促進第三產業進行通盤考慮,使移民安置和生態保護同步推進。

(二)月牙湖優勢分析

1.興慶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與優勢分析

寧夏沿黃城市帶是寧夏境內沿黃河分布的帶狀區域,包括銀川市興慶區、金風區、西夏區及所轄賀蘭縣和永寧縣,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惠農區和平羅縣,吳忠市利通區和青銅峽市,中衛市的中衛城區和中寧縣。寧夏沿黃城市帶涉及我區5個地級市中的4個,占全區國土總麵積的40%,生活著占全區60%的人口,其中城鎮人口占全區城鎮人口總數的80%。這裏是寧夏人口集中度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是寧夏人口密集度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也是寧夏轉移農業人口最多、吸納能力最強、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區域。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轄三區兩縣一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麵積7470.9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麵積1667平方公裏。興慶區是銀川市的文化、教育、金融、信息、商貿物流中心區,被譽為“寧夏第一區”,是寧夏沿黃城市帶的中心區域。從興慶區區向北到賀蘭縣的10多公裏內、向南到永寧縣的20多公裏內,以及向西到西夏區、向東到寧東的荒蕪之地,這些看似相對距城市中心區偏遠的地方,卻隨著特色產業的孵化、一個個園區的崛起,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增長極,更成為銀川經濟崛起的新“板塊經濟”。

從人口發展上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銀川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08人,其中興慶區每平方公裏高達820人,遠遠高於全區每平方公裏95人的平均水平。興慶區仍然是銀川人口最集中的地區。10年來,寧夏常住人口共增加68.57萬人,銀川就占了近九成。主要原因是銀川市建設“兩宜”城市、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大力發展服務業,導致流入人口較多。隨著銀川市“興工強市”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加快了銀川市工業發展步伐,銀川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賀蘭縣德勝開發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等一批工業園區及房地產業的大投資、大發展,帶來大量外來經商、打工人員,使流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