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8年,陝甘寧邊區青救會幹事白玉光,受黨組織派遣隻身來到寧夏,先在寧朔縣宋澄小學,次年春又到小壩小學任教。王博同誌到中寧縣一段時間後,由小壩小學教師白玉光帶著校長劉福通的聘書,到中寧聘請王博來學校任教。王博和白玉光都以教師的公開身份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革命活動。
崔景嶽先後秘密深入到銀川、金積、葉升、石嘴山等地,了解掌握情況,研究製定開展革命活動的具體策略。1940年3月初的一個晚上,崔景嶽在小壩小學主持召開中共寧夏工委工作會議,宣布陝甘寧邊區特委《關於恢複中共寧夏工委組織及領導成員任命的決定》。崔景嶽任中共寧夏工委書記,白玉光任組織委員,王博任宣傳委員,馬雲澤任秘書,決定將寧朔縣小壩小學、宋澄小學作為寧夏工委的工作機關。會議分析討論了對敵鬥爭的形勢和任務:一是針對日寇已進攻綏西,有可能進攻寧夏,要組織力量準備打遊擊;二是研究製定了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的策略;三是決定將部分身份暴露的共產黨員調回延安,並秘密發展黨員;四是組建基層黨支部,由工委分工負責。會後,由崔景嶽執筆,向黨中央和邊區特委書寫了反映寧夏革命工作實際情況的報告,並交給中寧縣恩和堡俞家廟(今曹橋)小學教員——共產黨員江生玉帶往延安。
中共寧夏特別支部舊址
中學支部(駐地今董府)、中寧支部、銀川城裏支部、石嘴山支部等黨組織傳達工委會議精神,安排並部署了部分同誌的撤離事項。
崔景嶽、白玉光、王博、馬雲澤等在中共寧夏工委工作期間,注重接近在校學生和周圍群眾,在學習和勞動中,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利用課餘時間帶領學生刷寫標語,指導學生出牆報,宣傳抗日,還給學生教唱革命歌曲,在寧朔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種。一時間,抗日救國的革命活動在校園和附近農村迅速展開。
第三節民國時期名人
1.吳複安
吳複安,清代青銅峽文人,字心齋,生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十六日,寧朔縣大壩鄉人。光緒十九年(1893年),參加蘭州鄉試考中舉人,人稱吳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赴京參加會試,考進士未中。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冬,興辦寧夏中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在寧夏中學堂附設簡易師範科,任該校監督,訓育士子,培養人才。民國建元後,任夏朔縣議會議長。民國二年(1913年),賦閑居家,吟詩自娛。民國六年(1917年)秋,應護軍使馬福祥、道尹陳必淮的聘請,主修《朔方道誌》,誌書未成,因患痢疾,於民國九年(1920年)五月十三日,歿於銀川,還葬大壩祖塋。
吳複安遺存的書籍、手稿、碑帖、鄉試闈墨的木刻版等700餘冊,由其孫吳尚賢捐贈給寧夏圖書館。今可見的尚有殘存手稿《集虛齋草編》兩卷、詩140首。
2.梁大均
梁大均(1914~1999年),原名梁光富,曾用名幼青、誌誠、達君等,出生在寧朔縣葉升堡,祖籍山西省襄臨縣吳家疙瘩村。父親梁世泰,早年來寧夏經商。民國年間,家道中落,便以做小買賣為生。
梁大均小時在葉升堡上學。1929年,梁大均高小畢業後,考入甘肅省第五中學(後改為寧夏中學)。在學習期間,結識了共產黨人張德生等,受到革命思想的啟蒙。是年冬天,梁大均組織了“寧夏學生同鄉會”,在銀川市楊家磨坊秘密召開會議,旨在反對縣長劉端甫等人克扣學生津貼一事。
1930年,寧夏中學鬧學潮獲得勝利,促進了杜潤芝和梁大均之間的政治關係。是年冬天,馬仲英從天津來到寧夏,在省城辦了一個訓練軍官的教導隊。梁大均等27名學生參加了馬仲英的教導隊,並被任命為班長。
1931年春,省政府以共產黨嫌疑罪名將杜潤芝、杜立亭抓進監獄。在獄中,杜潤芝做通看守所科長的工作,與梁大均、李振邦取得聯係。梁大均借探監之名,和杜潤芝共同分析寧夏形勢,認為寧夏反馬情緒高漲,應立即開展工作,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搞武裝鬥爭。具體辦法:一是通過各種關係,打入馬家部隊做兵變工作;二是聯絡地方反馬勢力,搞武裝暴動;三是如果暴動失敗,將人和槍帶向陝甘蘇維埃區。商定之後,以梁大均為首,又組織了幾十人的骨幹力量分頭行動,並規定部隊的起義番號“西北陸軍抗日救國總司令部”。決定攻打公安局,占領省政府,由於不慎暴露,使“銀川小南門暴動”未成。此後,梁大均、朱邦科等將百餘人連同槍械彈藥拉到甘肅環縣甜水堡,在杜斌丞先生的幫助下,梁大均等到甘肅第一遊擊大隊任職。梁大均改名幼青,任遊擊大隊參謀長。遊擊大隊下轄三個團,活動在環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