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變化趨新——中華民國時期(1)(3 / 3)

民國時期在寧朔縣進行了相應的水利工程建設。

漢延渠引水口原在馬關嵯西岔,因引水不多,1914年於九道溝另開新口。

1939年西河來水量不能滿足漢延渠、秦渠舊口惠農渠、大清渠三大幹渠分用,將三大幹渠引水口上移到西河口同口引水。直到1960年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截流後,開始廢棄不用。

1940年新建大清渠瞿靖堡戴家車門附近的永久涵洞一座,排泄大清渠西瞿靖等堡湖水。

3.水法製定和人員配備

民國時期,在前代治水法規的基礎上,根據當時各縣、渠水利設施和各級水利人員在工作中發生的各種問題,製定出一批水法,據1936年出版的《寧夏省水利專刊》載,有下列法規:

①《寧夏省各縣、渠水利委員會通則》24條;

②《寧夏省各縣、渠水利委員會委員選舉條例》19條;

③《寧夏省各縣、渠水利人員獎懲條例》14條;

④《寧夏省各縣、渠估工辦法》10條;

⑤《寧夏省建設廳科罰各渠春工誤夫辦法》15條;

⑥《寧夏省政府建設廳暫行規定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大清渠四渠浪稻辦法》5條;

⑦《寧夏省水利暫行拘罰條例》12條。

除上述條例、辦法外,後期又製定了水利春工夫料點驗辦法,各溝、渠養護管理辦法等。

在1948年寧夏民國政府14個機構及587名人員中,水利局是所有機構中設置科室局最多(8個)、配備人員最多(101個)的局,其中設有唐徠渠水利管理局、漢延渠水利管理局、惠農渠水利管理局、大清渠水利管理局和金積渠水利管理局等。

四、劈山修路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甘肅、寧夏兩省進行寧平公路幹線的修築。

青銅峽為寧平公路必經的要道,峽內20裏地段,傍山臨河,形勢險要。東岸牛首山麓過去隻有羊腸小道,行人隻能從山腳下蜿蜒而行。車馬必須繞河西,從分守嶺通過,路程較遠,且有一段沙漠,行旅多感其苦。

寧夏區政府官員視察峽口公路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9月,寧夏省籌款10萬元,派建設廳廳長兼工程處長馬如龍、工程處副處長柴桂勳督工,調集第十五路軍官兵3000人,並靈武、金積、中寧三縣民工,在牛首山西麓(黃河東岸)劈山開路,凡懸崖峭壁處使用炸藥爆破,修築寬8米、外砌護牆的公路,曆經59日竣工。

從此,寧夏城至平涼公路不再繞行河西,公路開始暢通。

五、戰事

1.吉鴻昌大壩之戰

吉鴻昌(1895~1934年),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吉鴻昌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從小接受私塾教育。1913年8月,吉鴻昌投奔馮玉祥的西北軍,因英勇善戰,被稱之為“吉大膽”。1924年9月,吉鴻昌參加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任綏遠督統署直轄騎兵團團長兼警務處長,後任第三十六旅旅長。1925年,吉鴻昌在張家口結識共產黨人,開始接觸革命道理。1926年9月,吉鴻昌隨馮玉祥部參加北伐戰爭,率部參加攻克鹹陽、西安的戰鬥,部隊擴編後升任第十九師師長,在此期間,吉鴻昌結識了中共陝西地方黨組負責人。1927年6月,國民聯軍內部進行“清黨”,吉鴻昌所在的十九師因暗中保護共產黨員,被取消番號,吉鴻昌也被調到北平陸軍大學特訓班學習。1928年秋,任十一師師長。

1928年5月,寧海鎮守使馬麒的部下馬仲英在河州起事,加劇了西北地區的動蕩不安。1929年春,17歲的馬仲英(人稱“尕司令”)率部離開甘肅進入蒙古,途中得知寧夏防務空虛,隻有省主席門致中帶手槍營駐防省城,容易攻取,便東涉騰格裏沙漠,向寧夏省城進發。馬部出賀蘭山蘇峪口,於4月12日下午占領寧朔縣城(在今銀川新城)。接著,從西、北、東三麵猛攻省城,很快占領西門。門致中帶領少數隨從從南門突出,直奔青銅峽大壩、廣武一帶。4月13日,馬部攻占寧夏省城。4月16日,馬仲英率部追趕門致中過大壩,越分守嶺到廣武北門,正逢賀建堂帶領的護衛隊與門致中指揮的手槍營,隨之發生戰鬥,相持三天,馬部敗退大壩營。師部駐紮吳家寨,部眾沿路屯紮韋家寨、吳家東寨、魏家寨、陳家寨、馬家寨等,並派人在大壩營古城牆下挖戰壕,修防禦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