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間樂土(2 / 3)

獨特的熱帶雨林風光和淳樸的民族風情,使西雙版納成為全球聞名的旅遊勝地之一。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是大自然精心繪製的一幅美麗畫卷。雨林中可以看到高大的望天樹,還可以看到大果油麻藤、扁擔藤等藤本植物如巨蟒般纏住古樹,向上攀岩,形成一張張無邊藤網。雨林中還有一種寄生絞殺現象,鳥類啄食果子後將種子帶到古樹縫隙中,種子便從古樹縫隙中長出來,吸收古樹的養分,最後恩將仇報,殘酷地將古樹絞殺至死。雨林中還有很多可食用的野果,如野荔枝、三杈果等,如果幸運,還能看到漫遊的野象,開屏的孔雀,這美景都會讓人忘記喧鬧、忘記憂愁,全身心融入自然奇景之中。

望天樹·阿蓮雅熱帶雨林以望天樹為主。望天樹又名“熱帶雨林之魂”、“雨林神樹”,它最高可達80多米,拔地而起,直衝雲霄,比其他樹木高出20餘米,群落高度達60餘米,青枝綠葉聚生於頂,形成獨特的“林上林”景觀,被稱為是熱帶雨林的標誌,可以說,有了望天樹的熱帶雨林,才是真正的熱帶雨林。望天樹·阿蓮雅熱帶雨林目前還建有世界最高、中國最長的樹冠空中走廊。在傣語中,阿蓮雅代表純潔美麗神秘的精神世界。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有感於這片森林的美麗和傣家人的純潔善良,於是口吐蓮花,賜這片土地為“阿蓮雅”。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占地麵積25000畝,是西雙版納最大的綜合性生態旅遊景點之一。園內有保存完好的熱帶溝穀雨林、孔雀繁殖基地、猴子馴養基地、大型民族風情演藝場、哈尼寨、九龍飛瀑、曼雙龍白塔、百米花崗岩浮雕、金湖傳說、民族風味燒烤場10大景區、50多個景點,突出體現了“原始森林、野生動物、民俗風情”三大主題特色。

西雙版納野象穀位於猛養自然保護區南部,這裏是野象活動最為集中、頻繁的地方。在那裏,遊客有親眼看到野象的機會,當然這得趕上野象出沒的時候。有的野象並不怕人,看到遊客還會駐足“打量”幾眼。而獨具特色的熱帶雨林景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在蛇園可以觀賞各種各樣的蛇,品嚐用蛇與烏雞烹製的“龍鳳湯”。在蝴蝶養殖園可以觀賞絢麗多彩的彩蝶,購買用蝴蝶製作的工藝品。此外,景區內還可觀看富有民族風情的表演。

西雙版納的鮮花很多,五彩繽紛,爭奇鬥豔,就像熱帶的陽光一樣奔放。形狀各異的鮮花,似蝴蝶、似蜘蛛、似羊角,總之什麼形狀的都有,植物葉片也是奇形怪狀,華麗異常。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是觀賞鮮花的最佳地方。花卉園占地80公頃,分為百花園、空中花園、周總理紀念碑、棕櫚區、稀樹草坪區、盆景區、觀葉植物區、熱帶果樹區等景點,集科研、科普、旅遊觀光、度假等功能為一體。保存著各種花卉及經濟植物近1000個品種,是西雙版納重要的旅遊景點。

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也頗具特色。西雙版納長有很多翠竹,這兒的每一個村寨都與秀竹相伴,村寨也是由竹子構建的,依山傍水,遠遠望去精巧別致,風格獨特。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這裏花開花落無四季,瓜果飄香溢全年。村寨裏還有金碧輝煌的佛塔佛寺,在天地間構成了人與佛的銜接,佛在這裏顯靈,人在這裏期盼,就好像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源……

西雙版納最吸引人的活動是“潑水節”,潑水節曆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傣族群眾自製的土火箭)、文藝表演;第二天相互潑水祝福;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傣族人的潑水節是在每年六月舉行的,但來西雙版納的遊客不受限製,每天都可以過潑水節。在傣族園中,遊客們提著裝有“吉祥水”的水盆、水桶和水槍相互潑灑,一片歡聲笑語,氣氛非常熱烈。

5.不丹——喜馬拉雅腳下的伊甸園

在不丹,找不到物欲橫流的喧囂,這裏美麗的風景裏隻流著一種幸福的恬靜,它就像一個隱居在喜馬拉雅山中的隱士,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彈丸小國,麵積不到4萬平方公裏,人口不足75萬。在曆史上,不丹和中國淵源頗深,在梵語中,“不丹”就是“西藏的邊陲”的意思,公元7世紀時,不丹還是吐蕃王朝的屬地,9世紀成為一個獨立部落。12世紀後,藏傳佛教竺巴噶舉派逐漸成為執掌世俗權力的教派。18世紀後期不丹遭受英國入侵,1907年建立不丹王國。印度獨立後,不丹又長期受到印度控製,直到現在。

不丹地方不大,卻氣候多樣,森林茂密,到處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原始森林密布中,有“綠色王國”、“花卉之國”的美稱,再加上這裏神秘的民俗文化,使不丹成為全球旅遊者向往的一個伊甸園聖地。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不丹氣候溫和,是來此旅遊的最佳季節,帕羅、普那卡、廷布,以及不丹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向來是不丹旅遊的最大看點。

帕羅是不丹的西部重鎮,在曆史上曾經是不丹西部的政治權利中心,並同西藏有著悠久的商貿關係。據說帕羅的起源與蓮花生大師10世紀初修建的一所寺院有關。這就是帕羅最著名的景點虎穴寺。這是一座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美麗寺廟,位置險要,風光優美,有籠罩著神秘氣氛的殿堂、蓮花生的修行洞以及神奇的傳說。不過虎穴寺雖然氣勢恢宏,到達這裏卻需要費很大一番勁,如不騎馬步行上去的話,需要花費約2個小時的時間。每進一次寺,就是一次心靈的超脫,在寺裏居高臨下,又會讓人有種說不出的輕鬆和愜意。

帕羅寺是不丹最大的寺廟,因香港影星梁朝偉、劉嘉玲選擇在這兒結婚而名聲大噪,廟裏僧侶眾多,遊人拍照時可邀請僧侶一起拍,僧人們也很樂意和遊人合影。此外,建寺已達1300多年的克楚寺也很有名,相傳為西藏王鬆讚幹布於公元659年所建,用於傳播佛教。

帕羅的國立博物館藏品很豐富,它是在一個圓形碉堡塔形狀的建築物上改建而成的,共5層,主要展示不丹的古代曆史、近代曆史以及佛教文化。其中一棵如意樹可分為4麵,每一麵都是一個獨立教派的縮影,噶舉、格魯、寧瑪、薩迦的高祖大德都以不同形象出現,雕塑得非常細膩。

帕羅的德魯格耶爾宗古堡是觀賞海拔達7329米的珠穆拉裏女神峰的最佳地。珠穆拉裏女神峰是不丹人心中的“聖山”,每年12月,珠穆拉裏女神峰雪線降到最低,皚皚白雪和緋紅的晚霞相映,美麗異常,把不丹的神秘風采演繹到極致。不丹唯一的機場也建在帕羅,這裏因為沒有導航設備而被認為是世界上飛機最難起降的機場。

普那卡曾是不丹的首都,坐落在一條寬大的河穀上。普那卡宗寺是這裏的主要建築,也是不丹國內最負曆史盛名的佛教寺院,寺內擁有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收藏。每年冬季,不丹的皇室成員都會來這裏避寒。據說每當王室成員或者隨從走過時,周圍稻田中勞作的農民就會敬畏地鞠躬,猶如中世紀的場景。普那卡宗寺的雕工非常精湛,大殿的立柱全部為銅皮鏤花雕刻,再通體鍍金;部分門窗也都以整張銅皮鍍金,門框飾以色彩繁雜的雕花,與之相配,顯示出不丹人在色彩創新上的大膽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金碧輝煌的殿堂供奉著大小佛像,300多名僧侶舉行日常的宗教儀式,誦經聲不絕於耳。院內的菩提樹也為寺廟增加了幾分靈氣。

廷布是不丹名義上的首都,以前不丹的國王隻有到了夏天,才在廷布生活一段時間。1955年不丹國王定居在此後,它才成為不丹的首都。廷布建在一條深邃、肥沃的峽穀中,海拔2500多米,旺河穿城而過。廷布很小,隻有7萬居民,全城僅一條馬路,馬路上沒有任何交通標誌。廷布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完全是一副鄉村風情,山清水秀,空氣清新,街道整潔,民風古樸。居民住宅多為兩三層的土砌樓房,底下用來飼養家禽、儲存工具和糧食等雜物,上層是居室。站在市內街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遠處積雪的山峰,極富詩情畫意。

廷布城中建於12世紀的登古寺,是“不丹最有趣的地方”。這裏有一條“惡行檢驗隧道”,當遊客俯身鑽進寺廟中狹窄的隧道時,就會發現隧道越變越窄,直到自己無法前行,卡在其中。

不丹的民俗非常特別,它是一個一夫多妻的國家,也是一個一妻多夫的國家。隻要夫妻中有一方同意,另一方就可以擁有多個伴侶,不過目前不丹還是以一夫一妻為多。更特別的是,不丹的男人多半是葷食主義者,而女人卻普遍素食,而且不丹人家族財產與養育子女的責任,基本都落在長女身上,男人不能負責下一代的教育。此外,不丹遠離塵世,卻是一個幸福指數非常高的國家,居民物質簡單,心態祥和,貧富差距小,過著自給自足或以物易物的生活,沒有國際金融係統,就連信用卡也才剛啟用不久。

不丹雖然秀麗,深受遊客喜愛,不過他們的政府卻不領情,為了防止外國遊人對不丹自然環境帶來負麵的影響,不丹政府實施低客流、高效益的旅遊政策,每年隻讓不多於6000名的遊客入境,入境後不得有破壞環境的舉動,如不能使用塑料和不能吸煙等,否則會被處以高額罰款,看來要到不丹旅遊,還得費些周折。

6.琅勃拉邦——真正的世外桃源

“如果你愛上了琅勃拉邦,你又不能確定,那麼你試著忘記,你就知道答案了。因為你永遠無法忘記。”琅勃拉邦這個民風淳樸,自然生態保護完好的城市,已經成為所有遊客追求的“世外桃源”。

琅勃拉邦位於老撾北部群山環抱的穀地中,湄公河從西麵急流而過,南康江在東麵涓涓而淌,兩條河流一清一濁在琅勃拉邦交彙。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琅勃拉邦在曆史上成為老撾多個王朝的首都。公元前2000多年,這裏就住有佧族。公元8世紀,老族人打敗佧族人,在琅勃拉邦建立了第一個由老族人統一的國家——瀾滄王國。1363年,小乘佛教被定為國教,大量的佛教建築開始興起。曆史古都琅勃拉邦,也因此成為梵音陣陣的“佛都”。

1707年,琅勃拉邦地區歸屬於琅勃拉邦王朝。1883年,琅勃拉邦王朝為了對抗暹羅,轉而尋求法國的支持,法國趁機入侵,至1893年琅勃拉邦完全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沒想到法國殖民者帶來的歐陸風情竟和琅勃拉邦本土的佛教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各呈異彩,且相得益彰,使之成為東南亞地區最有小資情調的古城。

二戰以後,老撾獨立,將首都定為萬象,琅勃拉邦隨之成為全國第二大城市和佛教中心。但作為多年的古都,老撾人提起琅勃拉邦,仍然會親切地將其稱為“王都”。

雖然名為老撾第二大城市,但琅勃拉邦卻很小,麵積不到10平方公裏,5萬多人口。城中比比皆是的古代建築都被寧靜的自然景色包圍著。鬱鬱蔥蔥的樹木掩映著寺廟,平凡的住家緊挨著恢宏的佛塔,這一切都使琅勃拉邦充滿了和平而又迷人的氣息。

琅勃拉邦的治安情況很好,幾乎可以用“夜不閉戶”來形容這裏的居民。每個人來到這裏都可以放鬆緊繃的神經,僅從這方麵來說,琅勃拉邦就儼然是一個天堂。

琅勃拉邦全城有200多名和尚。每天清晨和尚化緣的情景堪稱奇觀,和尚們沿街而行,等待布施的信徒們則沿街排列,等和尚們行進到跟前時,信徒們就會把準備好的糯米飯、糕點、餅幹等食物依次獻給他們。化緣的和尚身著黃色的袈裟,在太陽的照射下,像一條黃色的彩帶,映照出的是琅勃拉邦人對佛教的虔誠。

佛教的興盛造就了琅勃拉邦為數眾多的寺廟,共有50座佛寺。有的寺院古榕蔽天,有的花木繁茂,有的佛塔林立。有的以紅色裝飾為主,雍容華貴,有的以金色為主,金碧輝煌,有的以黑色為主,莊嚴沉貴。其中香通寺、吉利寺和維春寺等都被列為東南亞名寺。

香通寺全稱“國王之家香通寺”,以其構築別致、精美的雕刻和華麗的鑲嵌聞名,可以說是琅勃拉邦以至老撾最美麗的寺院之一。建成於1560年塞塔提臘國王統治時期,後經曆過幾次毀損與修建。寺內大小門楣刻滿工藝精湛、描金的花邊圖案。寺裏還保存著老撾最後一代國王西薩旺馮的遺骨,還有曆代國王使用過的靈車。葬儀禮堂陳列著一輛豪華的12米高的出殯儀仗馬車和王室成員的骨灰壇,禮堂外立麵的嵌板上雕刻著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場麵。

香通寺主殿的背麵牆上裝飾有一棵由五彩斑斕的玻璃拚貼而成的“生命之樹”,自上而下展示著佛祖法器、孔雀飛禽、人類走獸,生命的玄機也就隱藏在這樣的排列之中。

吉利寺為川壙建築風格,是一小巧玲瓏、漂亮的寺廟。1773年川壙王國的王子與琅勃拉邦瀾滄王國國王因塔孫的公主成婚的時候,川壙王國的國王命人在這裏建造了這個寺廟,作為軍隊的守護神。

維春寺建於1513年,是琅勃拉邦最古老的寺院。1887年,一夥土匪焚燒了寺廟,1898年又重建。現在這裏擺放了很多木製祈雨佛像,以及15-16世紀琅勃拉邦的戒壇。著名的普拉邦佛像曾經兩度放在這裏。寺院中還有一座高34米的大蓮花佛塔,佛塔內原藏有水晶佛和金佛像,現已轉存於王宮博物館。

除了佛寺,還有黃宮。黃宮占地麵積不大,原為國王及其家人的住宅,現在已經改建成了博物館。在宮內保留有當時瀾滄王國國王起居的一應用具,以及許多文物及各國政要及人民贈送的禮物。宮中可見昔日的大殿、議事廳、書房、收藏室、起居室等。黃宮兩側的街道有很多漂亮的小餐館、咖啡館及小酒吧,商家門口都擺放著鮮花簇擁的佛像。每到夜幕降臨之時,街道上就會擺起夜市,商品多為手工藝品,既美麗又可愛。除了夜市,在街巷深處也星星點點隱藏著一些有靈性的小店,等待著有緣人。

除了佛寺、黃宮,還有山水。緊挨著黃宮的普西山,是俯瞰琅勃拉邦的最佳地點。山頂有金色頂尖的普西塔,山麓有王宮。日暮時分,這裏還能看到絕佳的夕陽美景。新年遊行時,隊伍也是從普西山出發的。

離琅勃拉邦20餘公裏的光西瀑布,落差達百餘米,呈正三角形,隱藏在蔥翠的山穀間。瀑布自上而下,有許多跌水,每台跌水下麵又有一潭積水,潭水清澈透明,陽光透過樹林照在潭水上,好像一片片破碎的鏡子,如夢似幻,讓人迷醉。遊客可以在潭中戲水暢遊,潭旁還專門建有更衣處。

小城旁急流而過的湄公河更是來琅勃拉邦看不夠的美景,河麵上漁船往來穿梭,兩岸青山樹影婆娑,自是江山如畫。夕陽西下之時,或看江麵上斜陽點點,或看滿載而歸的漁船,都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

坦丁洞是湄公河的靈魂,坐落在距琅勃拉邦北30公裏的湄公河東岸,洞內有非常多的小佛像,大約有4000多尊,大部分都是在18世紀到20世紀造成的。

有人說,琅勃拉邦是個時間停止的小城,就像這個地方一直被世界遺忘一樣,你遊蕩在這裏,就會完全忘記了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隻能在佛祖慈祥的眼神下,輕念一遍:琅勃拉邦。

7.蘇格蘭——美麗而神秘的人間天堂

蘇格蘭蒼茫雄渾的自然風光會讓每一個人都心生無限期盼,隻有踏上蘇格蘭的土地,你才會知道什麼是人間天堂,什麼才叫美麗。

蘇格蘭是英國的一部分,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大約在10000年前,蘇格蘭就有了人類居住,第一批居民從愛爾蘭、英格蘭、北海而來,在沿海一帶定居並以打獵為生。公元前1000年,起源於中歐的凱爾特文明逐漸影響蘇格蘭,以至於現在蘇格蘭的傳統文化也大多起源於凱爾特文化。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入侵蘇格蘭,蘇格蘭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羅馬人撤走後,蘇格蘭人漸漸形成了蘇格蘭王國,這個王國一直存在了800多年,一直到17世紀,才和英格蘭共同形成聯邦。

蘇格蘭麵積廣大,地形多變,美輪美奐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曆史遺跡、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曆史文化,這些都是使它受到世界上各國旅遊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蘇格蘭的赫布裏底群島,奇險而壯麗,幾個世紀以來,吸引了無數的藝術家、科學家、詩人和旅行者來到這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島由500多個島嶼組成,時常籠罩在暮靄和雲雨中,驚濤拍岸,風卷雲舒,群島周圍水域變化莫測,時而波平如鏡,時而又波濤洶湧,就連那些世界上最出色的船長航行至此也不敢掉以輕心。

斯凱島上有很多玄武岩尖峰,見證了引發地貌改變的地質劇變。島上連綿的高山,曲折的海岸線,在圓月之下會構成一幅蒼茫的圖畫,頗有幾分“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意境。烏伊格灣,距波浪滾滾的大西洋一英裏左右,即使漲潮時分,也平如明鏡,夏日天空的倒影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