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間樂土(1 / 3)

1.九寨溝——童話的世界

九寨溝深居於遠離塵世的高原深處,這是一片寧靜得能夠聽見人的心跳的淨土,置身其中,任何人都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其感受。

九寨溝位於我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境內,距離成都市400多公裏,因溝內有九個寨子而得名。這九個寨子又稱為“何藥九寨”。在藏民的傳說中,主管草木萬物的神“比央朵明熱巴”有九個勇敢、聰明、美麗、善良的女兒。有一天,九姊妹來到九座雪山上空,見到蛇魔在水中投毒,人畜遭殃。九姊妹義憤填膺,與蛇魔搏鬥,最終打敗了蛇魔。後來九姊妹又留下來與九個英俊的藏族小夥子結婚成家,繁衍後代,逐漸形成了九個部落,分居九個寨子之中,因此後人就將這一地區稱為“九寨溝”。

九寨溝海拔2000~3000米,保存著原始的自然風貌,有著自己獨特的景觀,是中外遊客向往的“夢幻世界”、“童話世界”。

九寨溝以“翠海(高山湖泊)、疊海、彩林、雪山、藏情”五絕馳名中外,這裏的景色四季皆美,春時嫩芽點綠,瀑流輕快;夏時綠蔭圍湖,鶯飛燕舞;秋時紅葉鋪山,彩林滿目;冬時又雪裹山巒,冰瀑如玉。

按藏民的習俗,湖泊都被稱為“海子”。每一個海子都有一個傳說。九寨溝的108個海子據說就是遠古神女沃諾色姆失手打碎寶鏡後形成的。九寨溝的海子碧藍清澈、五顏六色、多姿多彩,海子與潔白飛瀉的瀑布、急流湧動的溪河又連成一體,“樹在水邊長,水在林中流”,美妙異常,有“黃山歸來不看嶽,九寨歸來不看水”和“世界水景之王”之稱。

九寨溝有很多有名的海子。被譽為“九寨溝第一海”的長海,是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形成的冰鬥湖,海拔3102米,長約8公裏,最寬處約4.4公裏,麵積約200萬平方米,是九寨溝景區內最大、最高的海子。長海水麵寬闊,地表沒有出水口,但夏秋暴雨時湖水不漲,春冬久旱時湖水也不減,真是奇妙莫測。傳聞長海還有怪獸出沒,這更增加了長海的神秘色彩。長海背靠銀裝素裹的雪山,山影映在湖麵上使湖水顯得格外澄碧。水麵常有長頸水鴨子棲息,自由翱翔,上下翻飛,好像與遊人逗趣。夏日在長海蕩舟非常愜意,而春秋兩季長海倒映出奇花異草簇擁的雪山,恍若仙境。隆冬時節,四麵瓊花玉樹,迷漫一色,叫人歎為觀止。

從長海下行,有一個美麗的五彩池。五彩池海拔2995米,深6.6米,它是陽光、水藻和湖底沉積物的組合成果。一湖之中有鵝黃、翠綠、絳紅、碧藍、赤褐等諸般色彩。色彩與色彩之間相互浸染,絢爛奪目。隨著視角移動,色彩也隨著變化,真是一步一態,變幻無窮。

九寨溝有名的海子還有五花海、火花海、仙女池等。五花海有“九寨溝一絕”和“九寨精華”之譽,五花海水色斑斕,墨綠、寶藍、翠黃的色塊混雜,似孔雀彩翅;火花海海拔2187米,深9米,麵積36352平方米,湛藍色的水麵上波平如鏡。海子的四周是茂密的樹林,湖水掩映在重重的翠綠之中,像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翡翠。仙女池海拔3030米,是連續出現的三個彩池,每個彩池的麵積都有十餘畝,上彩池叫“大湖”,中彩池稱“綠海子”,下彩池稱“大海子”。在仙女池旁發育著一群群規模不大的邊石壩,這些邊石壩色澤鮮潤,多為白色和淺黃色。其中圍繞樹根、樹幹沉澱的鈣華石藥,有的像瑪瑙,有的像珊瑚,有的如珍珠,質地純潔,造型精巧,就像一尊尊天然的藝術品。

九寨溝有海子,還有飛瀑。九寨溝河道縱橫,水流順著河穀奔騰而下,形成了很多瀑布。有的細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若玉帶飄舞,有的似銀河奔瀉,寬度或長度超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就多達六條。這些瀑布中最有名的是“諾日郎瀑布”,落差20米,寬達300米,水流淩空而下,銀花四濺,水聲隆隆。水從靜海穿林過灘慢悠悠地流來,又從陡岩上猛然跌下深淵,發出轟雷般的響聲,聲勢極為壯觀。樹正瀑布也很美,它由首尾相接的眾多梯湖的飛瀑組成,水大勢猛,勾連迥環,瀑布下瀉深溝,猶如千軍萬馬擂鼓搖旌,吼聲如雷。

九寨溝五絕之一的彩林,素有“秋天裏的童話”之稱。林區覆蓋了九寨溝一半以上的麵積,包括2000餘種植物,爭奇鬥豔,林中奇花異草,色彩絢麗。秋天萬山紅遍時,是觀光彩林的最佳時間,九寨溝原本就富有的色彩,有了秋色加盟,變得更加璀璨奪目。

九寨溝的雪峰眾多,它們在藍天的映襯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輝,像英勇的武士,長年累月守候在九寨溝的身旁。站在遠處凝望,巍巍雪峰,尖峭峻拔,白雪皚皚,銀峰玉柱,直指藍天,景色極其壯美。

九寨溝的藏居多是土木建築,依山勢而建,牆基是大塊的石頭,牆體壘土,以木結構為主。房子有大有小,由柱子的多少決定。藏民的房頂很有特色,稱為“塌子”,由於規格不同,又分為“漢式塌”和“藏式塌”。藏家寨子建築不多,寨牆屋頂在山林中稍稍露出一角,有古樸的風味。飄動的經幡,古老的水磨房,遲緩的犛牛,也是九寨溝的特色,它們融化在這奇山異水之中,讓人有一種羽化登仙之感。

2.喀拉拉邦——閑坐忘憂的地方

不管你是探險族,還是熱衷於文化、宗教或自然景觀,喀拉拉邦都是永不讓人懈怠厭倦的地方。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西南方,麵積15000平方英裏,首府是特裏凡得琅市。這裏四季如春,椰林茂密,在印度語中“喀拉拉”正是“布滿椰子的大地”的意思。

喀拉拉邦有毫無汙染的環境,潔淨的空氣和茂密的森林,迷人的海灘勝景,而且這裏也是一個文化包容性很強的地區,有神秘的瑜伽冥想,有優美的卡塔卡利舞蹈,有令人捧腹的大象舞。於是有人說喀拉拉邦有“夏威夷的美麗沙灘、威尼斯的鄉裏水澗、瑞士壯觀的穀溝、非洲的野生動物園、西班牙的歡樂嘉年華、北美的瀑布、普吉島的度假村、新加坡的賽舟”。

喀拉拉邦有44條河流和眾多的湖泊和港灣,共同構成了長達900公裏的水鄉,故喀拉拉邦又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這裏的河流流量不大,多數日子裏都是溫順柔美的。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這裏的多數河流並不入海,而是在很多地方與海岸線平行,最近的地方僅相隔數米,形成河水、海水隔沙丘相望的奇特景象,名曰“回水”。季風到來的時候,海水漲潮,便會鋪天蓋地般卷過堤岸,衝入河中,風起雨過後,河水又可能暴漲,又會“絕地反擊”,將海水逼退。所以這裏誕生了著名的旅遊項目——回水泛舟。回水並不深,用一根竹竿即可撐起一葉木舟,在河道裏遊走自如。遊客可租一葉小舟,由艄公撐篙,劃入濃陰遮蔽的狹窄港汊之中,感受回水的神奇。

如果夠幸運,還能趕上喀拉拉邦一年一度的劃船競賽。劃船競賽同中國端午節的龍舟賽頗為相似,隻是所用的船隻造型略有不同而已。大型的競賽船隻,可容100~125名槳手,此外還有4名舵手及25名歌手。發令槍響起,百多名黑壯漢子伴著歌手高亢快速的節拍奮力劃水,場麵蔚為壯觀,當他們劈波斬浪到達終點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就會向他們歡呼慶祝。

這裏的水道還有一種特別的船屋,坐船屋遊覽已成為喀拉拉邦最令人激動的旅遊方式。船屋早先用來裝運糧食作物,現在則是遊覽工具和住宿地。船屋規模很大,頂棚用竹子和椰子纖維做成,格外具有特色。船身塗有黑色的防腐樹脂加以保護,因此使用時間很長,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一百多年。現在喀拉拉邦大概有120多艘船屋。

喀拉拉邦的海灘帶給人的是天堂般的美景,柯沃蘭海灘被稱為是印度最美麗的海灘,與別的海灘不同的是,這裏的海濱極具淳樸自然的鄉土氣息,椰林與稻田相映成趣,甘蔗林與橡膠林阡陌縱橫,海風中既有海腥味,又有花木的清香。來到這裏,心情無一例外會變得格外恬靜。柯沃蘭海灘還是冬季日光浴的最佳去處。

科欽是喀拉拉邦最美麗的城市,也是阿拉伯海海岸上的一個港口,站在碼頭上經常能看見海豚嬉戲的場麵。科欽港西邊的“科欽堡”有很多殖民遺跡,到處都能見到當年歐洲商人們在這裏生活的印跡。那裏的建築都是歐洲風格,走入其中,仿佛走入了歐洲大陸。

位於海濱區的聖弗朗西斯教堂是印度最古老的教堂,建於1503年,是一座典型的葡萄牙風格的基督教堂,外觀樸素大方,這裏存放過到達印度的第一個歐洲人——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遺骸。現在每天清晨日出前,科欽不少居民會聚集在教堂裏,赤腳站在地上祈禱,教堂上空飄蕩著天籟般的歌聲。

猶太教堂建於1568年,鋪地的是1000多塊中國青花瓷磚,上有中國塔、垂柳、花卉、飛鳥等圖案,清新淡雅,栩栩如生。據說這是18世紀中葉荷蘭商人重建教堂時特意在中國定做的,然後在廣州裝船後運到這裏。科欽入海口的海灘上有一張“中國漁網”,現在已是科欽的地標性景觀。漁網係在四根長木上,木頂端攏在一起,再固定在一根更粗大的木頭上。利用杠杆原理,五六個人就能操作一張漁網。漁網在海邊排開,場麵蔚為壯觀。

卡塔卡利舞是屬於科欽的文化,它集舞蹈、戲劇、啞劇、文學於一身,可與西方的芭蕾舞相媲美,印度詩聖泰戈爾曾向世人極力推薦。“卡塔卡利”在梵語裏是“故事之舞”的意思,舞蹈強調舞者的眼神流轉,手勢變化和豐富的表情,敘事性很強,有舞劇的特點,一般表演《摩科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選段。舞者的舞衣上身五顏六色,下身卻一律是白布。表演不用舞台,在空地上用芭蕉葉圍出一塊地方就可以,觀眾席地而坐,通宵觀看。

喀拉拉邦的帕麗雅野生動物園占地777平方公裏,內有約400隻孟加拉虎,近800隻大象,還有數不清的野豬、鹿和水獺等。遊客可乘船遊覽人工湖,驅車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

這就是喀拉拉邦,你可以選擇任意一種方式,或在海灘漫步,或在內河泛舟,或在椰林中歇息,或坐在歐式閣樓裏喝咖啡,每一種方式都能讓你覺得不虛此行。

3.普羅旺斯——薰衣草的世界

貪戀簡單無憂、輕鬆慵懶的生活方式的人,總能在英國作家彼得·梅爾的《永遠的普羅旺斯》中找到共鳴。在普羅旺斯,無論是馬賽、艾克斯、阿爾,任何人都不可能到此而不動容。

普羅旺斯是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地區,北起阿爾卑斯山,南到比利牛斯山脈,從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內陸的丘陵地區。在曆史上,普羅旺斯的範圍界限變化很大,古羅馬帝國時期,它就是羅馬的一個行省。隨著羅馬的衰敗,這一地區又先後被法蘭克、撒拉遜人、封建領主控製,還曾被法蘭西帝國與羅馬教皇瓜分。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普羅旺斯是被劃分的行政省份之一。20世紀60年代,法國行政省份又被重新組合劃分成22個大區,於是有了現在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大區。

薰衣草是普羅旺斯的標誌,普羅旺斯的天空藍得通透明澈,空氣有如新鮮的冰鎮檸檬水,沁人心脾。每年七月,薰衣草迎風綻放,襯托著墨綠色的橄欖樹和豔麗活潑的向日葵,在夏風中打開了浪漫的符號,普羅旺斯所有原本翠綠的山穀,仿佛都穿上了紫色外套。薰衣草在風中搖曳,微辛辣香味混雜青草芬芳,交織成法國南部最特有的氣息。難怪法國詩人羅曼·羅蘭說:“法國之所以浪漫,是因為它有普羅旺斯”。

相傳,一位美麗的牧羊女邂逅了一名英俊的少年,兩人一見鍾情,很快墜入愛河,天天約會。有一天少年提出要帶牧羊女遠走高飛。牧羊女回到家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父母心生疑問,於是交給她一束紫色的薰衣草。牧羊女後來把薰衣草拋在少年身上,薰衣草立刻化為一股紫色的煙霧,少年現出魔鬼原形逃走。從此以後,薰衣草就被認為是具有魔力的一種神聖藥草。

薰衣草具有醉人的芳香,除了可作香料使用外,普羅旺斯人還把它做成果凍塗麵包,做成冰淇淋、甜點和餅幹等。有時候,當你在普羅旺斯旅行時,在餐館中享用一頓地道的普羅旺斯晚餐後,薰衣草會出現在一杯清澈金黃的瓷杯茶湯裏。

普羅旺斯兩大著名的薰衣草觀光地是魯伯隆山區和施米亞那山區。魯伯隆山區的山上有一座12世紀興建的修道院——塞南克修道院。修道院的紀念品店裏出售薰衣草產品、書籍、明信片等物。施米亞那的山頂矗立著一座建於12-13世紀的城堡——羅通德,這裏似乎隱居著創造美的神工。

酒色與花色同樣香醇,由於地中海陽光充足,普羅旺斯的葡萄含有較多的糖分,這些糖轉變為酒精,使普羅旺斯酒的酒精度比北方的酒高出2度。略帶橙黃色的幹桃紅酒是最具特色的,譽滿全球的法國極品佳釀“吉恭達斯”和“教皇新城”就是普羅旺斯葡萄園的傑作。在魯伯隆山區,就著空氣中的薰衣草香氣,品著玫瑰色的“魯伯隆海岸”葡萄酒,望著沐浴在陽光下的花花草草,真讓人有種想融化在這裏的感覺。

薰衣草與葡萄酒香,再加上獨特的地理環境,演繹出了普羅旺斯的萬種風情。世紀的動蕩也賦予了普羅旺斯多姿多彩的過去。在普羅旺斯的每一個城鎮遊覽,都會感受到不同的心靈愉悅。

曾被著名的小說家大仲馬譽為“全世界彙聚點”的馬賽是普羅旺斯的首府,馬賽有著眾多文化交錯的痕跡。曆史上,馬賽因交通便利成為東方貨品輸入西方世界的重鎮,因而沾染了很多異國元素,使它成為一個神秘又複雜的城市。隆香宮是一座宮殿樣式的水塔,正麵有一組氣勢磅礴的噴泉,噴泉水流向全市。賈爾德聖母院有許多祈禱航海平安的模型船,這裏是俯瞰馬賽、眺望地中海的絕佳之地。因《基督山伯爵》聞名的伊芙城堡也在這裏,當地政府仿照大仲馬小說中的情節,特地在這裏修建了一座監室,供遊人參觀,監室石砌“回”字形結構,使牢房顯得陰森可怖。

大學城艾克斯也是著名的“泉城”,這裏最美的泉水分別在鑄鐵陽台、精雕門道和米波拉大道。米波拉大道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梧桐大道。大道以戴高樂廣場為中心向東伸展,兩側遍植梧桐。許多典雅的建築掩映在梧桐叢中,寧靜幽雅。街邊還有許多露天咖啡廳、茶餐廳及特色商鋪,塞尚畫室也在這裏。艾克斯市中心有聖蘇維爾大教堂,它以16世紀的胡桃木門、莫洛溫王朝式聖洗禮堂、仿羅馬式回廊而聞名。教堂內到處都能見到中世紀的古典建築和雕像,15世紀畫家尼古拉·夫拉曼的名作《燃燒的薔薇》也在這裏。

小城阿爾以熱烈明亮的地中海陽光和時尚的藝術風格聞名。凡·高也曾在這裏生活過。現在這裏的街道、房屋、酒吧都充滿了濃烈的藝術氣息。每年7月,阿爾還會舉辦時髦的國際攝影節,在小城的大街小巷上,展出當今攝影大師們的作品。

普羅旺斯的曆史遺跡還有很多,橢圓競技場、羅馬浴場、古代戶外劇場、水渠道橋、格拉儂古城遺址、凱旋門及神殿等,使人仿佛進入了血腥的古羅馬帝國。

普羅旺斯毗鄰地中海,所以這裏也有很多有名的海灘,最著名的是裏維耶拉海灘,1887年詩人曾以“蔚藍海岸”之名讚美它。從18世紀開始,裏維那拉海灘就是皇親貴族、富賈名流最時髦的度假勝地,當北方被厚重的冰雪覆蓋時,它們就仿佛候鳥般南飛,聚集在海灘邊享受溫暖的陽光、空氣與奢靡、浮華的生活,這種形態一直延續到今日。

普羅旺斯還是饕客的天堂,這裏農產豐富,有“法國農場”之譽,普羅旺斯料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使用海鮮、時鮮蔬果、橄欖油、香料與大蒜五大項目,以新鮮、清淡、健康等特色在法國美食中獨樹一幟。

那繁複的曆史脈絡、那浪漫的薰衣草和葡萄酒,那充滿激情的藝術氛圍,那獨特的風景,使普羅旺斯人的生活變得簡樸而高尚,難怪在彼得·梅爾筆下,普羅旺斯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名稱,而是一種簡單無憂、輕快慵懶的生活方式。

4.西雙版納——夢幻之地,孔雀之鄉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傣族人民在這裏生長,密密的寨子緊緊相連,彎彎的江水碧波蕩漾,那就是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是全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這裏終年溫暖,四季如春,林木參天蔽日,珍禽異獸比比皆是,奇木異葩隨處可見。

西雙版納古稱“猛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曆史上的西雙版納,是12個承擔田賦、貢賦的行政單位,居住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13個少數民族。西雙版納從第三紀以來就處於古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未受到冰川南移的嚴重破壞,所以古生物群一直在這裏繁衍發展,在西雙版納茂密的原始森林裏生活著5000多種植物,是一座熱帶植物的天然“基因庫”。故西雙版納又有“植物王冠上的綠寶石”和“植物王國”之稱。在西雙版納綿延起伏的山嶺河穀中,設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存繁殖著野象、虎、豹、犀牛、金絲猴、孔雀、犀鳥等珍禽異獸。每當曙色初露或晚霞燦爛時,水邊林畔,常有孔雀起舞,人們又把這裏譽為“孔雀之鄉”、“動物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