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山水之間(1)(1 / 3)

1.桂林——甲天下的山水

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首“我想去桂林”,都能見證桂林山水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千百年來,它也一直是人們向往的旅遊觀光寶地。

桂林位於我國廣西,是一座以秀麗山水和眾多古跡為主要特征的曆史文化名城,因“玉桂成林”而得名。桂林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嶺南設立“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桂林從此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桂林轄區內有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裏洞穴、石峰數以千計,大小湖塘數百個,其間河穀開闊平緩,山多平地拔起,千姿百態;水多蜿蜒曲折,明潔如鏡;洞多幽深奇詭;石則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獨具一格、馳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四絕”,並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讚譽。漫長的歲月裏,桂林山水一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曆史同樣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古跡。

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的大桂林山水風景區已經形成,景區麵積達2萬多平方米,旅遊資源數量多,包括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穀,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

大桂林旅遊區以桂林—漓江—陽朔山水景區最具代表性,是世界公認的世界一流風景勝地。

桂林城素以“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知名,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特色享譽全球。近幾年,經過大力建設,桂林已展現出現代化國際旅遊城市的新貌,新的城市建築、新的城市景觀、新的城市風貌,大大增強了桂林城市旅遊的吸引力。劉三姐景觀園以劉三姐文化精華為主題,集觀賞、娛樂為一體,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劇場。桂林夜景也是桂林山水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璀璨的夜景之一。

漓江山清水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遊覽區。在桂林山水中,漓江也是其靈魂所在。從桂林到陽朔的83公裏水段,沿途峰巒挺秀,水碧如鏡,青山浮水,如百裏錦繡畫廊。江中倒影連綿,水、山、岸、田園交相輝映,很自然地融為了一體。

漓江的奇特之處以水光山色之變尤甚。“畫山”五峰連屬,麵江而立,石壁上青綠黃白幾種顏色相間,異彩紛呈,濃淡相間,斑駁有致,就像一幅神駿圖,故而有九馬畫山之名,簡稱畫山。九馬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或立或臥,或奔或躍,或飲江河,或嘶雲天,正是“馬圖呈九道,奇物在人間”。清代詩人徐禨曾有詩讚曰:“自古山如畫,而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

“興坪”古鎮青山逶迤,碧水悠悠,景色如畫。漓江在這裏回旋曲流,幽深澄碧,把江兩岸的景色,都映照在水麵,就好似一幅絕美的水墨畫。古鎮風光甚至還搬上了中國貨幣“人民幣”——1999年版人民幣20元券背麵的風光即取材於這裏。古鎮前有深潭,清澈而不見底,鎮後山上有古榕,枝幹參天,濃陰如蓋。

黃牛峽江中有九塊形色各異的石頭,相傳為九頭牛所化,故稱為“九牛戲水”。黃牛峽後漓江西岸即望夫山,山巔上有仙人石,仿佛一個穿古裝的人正在向北張望。山腰處有一奇石,形似一位婦女背著嬰兒凝望遠方。

楊堤兩岸翠竹成林,形成綿延十裏的綠色翠屏,搖曳在青山、秀水、飛瀑、淺灘之間,給人以清幽、寧靜之感。如果恰遇陰雨天氣,還能看到著名的“楊堤煙雨”景觀,群峰綠水之間,景物隱約迷離,神似中國水墨畫。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象鼻山又稱象山,位於漓江與桃花江的交彙處,因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汲水而得名。清代工部郎中舒書稱:“粵西之奇以山,粵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山,則又其奇之甚焉者。”象山的神奇,既在於形神畢似,還在於鼻腿之間造就了一輪臨水皓月,構成了“象山水月”的奇景。

象山的象鼻與象腿之間有個“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從洞中穿過,山洞好似明月浮水。與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蒼鬆翠柏,玲瓏小巧的民居掩映其間。雨季之時,雲蒸霧騰,民居和綠樹上皆似披上了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為桂林勝景之一。煙雨中的巨象更好似有了生命一般,象山水月與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了“漓江雙月”的獨特景觀。

陽朔百裏山川,被譽為“天上人間旅遊鄉”,又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說法。陽朔青山綠水,遍布古代民居,景色絕佳。早在唐代,詩人沈彬即有“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嶽河陽一縣花。兩處怎如陽朔好,碧蓮峰裏住人家”的讚譽之詞。

陽朔西街是遊覽桂林山水漓江風光後離船登岸的地點,這條小街長僅600多米,有中國特色的石板路麵和灰磚騎樓,但店鋪招牌卻都是中英文的,使這條小街充滿了混合的東西方情調。

桂林、漓江、陽朔的山水以其雄奇秀逸的風采,觸動著每一個遊客的心靈。那千姿百態的山,那清澈碧透的江水,那幽深瑰麗的岩洞,都會在你心裏留下最美好的印記。

2.黃山——天下第一奇山

徐霞客曾這樣評價黃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在大自然神斧的造化下,黃山將美凸顯至極致,它就是一幅天然的畫卷,一首無聲的詩。

黃山位於我國安徽省東南部,原名叫“黟山”,相傳軒轅黃帝曾在這兒修身煉丹,並最終功成飄然成仙。唐天寶六年(747年)改名為“黃山”。

據考證,黃山100多萬年前還是一個冰封雪飄的世界。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地殼活動使得尖硬的冰川挾著石砂,撞開山崖,衝刷掉風化的岩石,將各種岩體塑成了多種優美的形態,再經風雨剝蝕,就形成了現在的黃山。

黃山千峰競秀,萬壑崢嶸。以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為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在1800米以上,並以三大峰為中心向四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穀,隆起成懸崖峭壁,呈現出典型的峰林地貌。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恒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秀麗於一體,是中國名山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讚譽。自古以來,黃山就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前來觀光,並為它吟誦賦詩,黃山之景還搬進了人民大會堂廳內,足可見黃山有著多麼瑰麗的雄姿。

黃山麵積約1200平方公裏,精華景區1154平方公裏。“奇鬆、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的四絕,神奇的冬景和壯美的日出更讓來這裏的遊客流連忘返。它那72峰、24溪、2湖、3瀑,或俊俏秀麗,或崔巍雄渾,極盡天下山水之美,斂聚名山大川之勝。

黃山四季景色俱佳,日出、晚霞、華彩、佛光和霧凇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任何時刻前來都不會讓你空手而歸。

來黃山,必看“四絕”。“奇鬆”位於四絕之首並非浪得虛名,“峰奇石奇鬆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遍布於峰壑之間的黃山鬆,破石而生,盤結在危岩峭壁之上,挺立在懸崖絕壁之中,點綴著如畫的黃山,給它增添了無窮秀麗。

黃山鬆與其他鬆樹不同,它多生長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上,在植物學上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樹種。其特點是大多不滋生於土,而是破石而生,蒼勁挺拔,虯枝盤結。那姿態美得奇,又奇得絕。巨鬆高的達數丈,小的不過尺餘,姿態各異,美妙絕倫。

迎客鬆是黃山鬆的代表。它位於玉屏峰東文殊洞上,樹高10餘米,胸徑64厘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身姿優美,恰似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歡迎八方賓朋。此鬆現已被視為黃山的象征,黃山的精神所在。

有迎客鬆,還有送客鬆。送客鬆位於玉屏峰的道路旁,虯幹蒼翠,側伸一枝,好似作揖送客一般,故名送客鬆。

黑虎鬆在北海到始信峰的岔道口,高約15米,胸徑65厘米,冠幅投影麵積約100平方米,已有700年樹齡。據傳,古代有一僧人到獅子林,路過這裏,突然看見有一黑虎臥於鬆頂,嚇得魂飛魄散,但轉瞬之間,黑虎又不見蹤影,隻有一株高大的古鬆立於此處,古鬆針葉蒼翠,幹枝氣勢雄偉,一派虎氣,因此得名“黑虎鬆”。

連理鬆是黃山鬆中較奇特的一株,位於始信峰。該鬆拔地而起,在離地2米處樹分兩幹,並蒂齊肩,兩枝粗細、高低幾乎一模一樣,實在奇絕。相傳兩枝一為唐明皇所化,一為楊玉環所化,二人生前約定死後同來黃山結為連理。楊玉環死後,魂魄遵守約定,來到黃山,住在蓬萊三島。唐明皇死後魂魄也趕赴黃山,與楊玉環相會,二人遂化作這株連理鬆。

黃山怪石也是世間一奇。這些石頭的形狀與人類或動物的動作極為相似,惟妙惟肖,意趣無窮。大者怪石林峙,小者玲瓏剔透。在黃山峰林中,怪石星羅棋布,俯拾皆是。有名可指的就有120餘處,它們巧奪天工,妙趣橫生。而且這些怪石又多與奇鬆為伴,自成一幅幅天然圖畫。

黃山雲海散布於山巒間,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婀娜多姿,構成一幅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如遇風平浪靜之時,則白雲茫茫,一鋪萬頃。無數山峰被白雲淹沒,峰尖露出像大海中的島嶼。轉瞬之間,又可能波起風湧,呈驚濤拍岸、浪花飛濺之美。

黃山雲海分為5個景區。蓮花峰、天都峰以南是南海,玉屏峰的文殊台是最佳賞海地,雲圍霧繞,高低沉浮,形成“自然彩筆來天地,畫出東南四五峰”的美景。獅子峰、始信峰以北是北海。獅子峰頂與清涼台是觀海的佳處,海景瞬息萬變,美豔不可方物。白鵝嶺東是東海,在東海門內可一覽雲海縹緲。丹霞峰、飛來峰西邊是西海,排雲亭觀看最佳,煙霞夕照,神為之移。光明頂前為天海,海拔1800米,地勢平坦,雲霧從足底升起,雲天一色,故名“天海”。

五處雲海若在日出或日落時分觀賞更有特色,太陽在天,雲海在下,霞光照射,雲海中的白色雲團似錦緞,似花海,似流脂,浮光躍金,絢麗多彩,美不勝言。

黃山共有溫泉15處,古稱湯泉、朱砂泉,據宋景佑《黃山圖經》載,軒轅黃帝曾在此沐浴,皺折消除,須發盡黑,返老還童,溫泉因此名聲大振,黃山溫泉自然露於紫石峰下,常年溫度42攝氏度左右,無色無毒,溫度適宜,清澈透明,可飲可浴。遊客下山後到此沐浴,可舒緩登山疲勞。

黃山的瀑布也是一大看點。九龍瀑素謂“飛來不讓匡廬瀑;峭臂撐天掛九龍”。其源頭是天都峰,九折而下,好像九條白龍騰空飛舞,故名。另外一座“人”字瀑也頗有名氣,在桃花峰下,每當雨過之後,兩股飛瀑一左一右注下,像“人”字瀉入兩山穀之內,尤為壯觀。

黃山各峰也是奇美異常,蓮花峰猶如一朵含苞初放的蓮花,峻峭高聳,仰天怒放。天都峰人稱天上之“都會”,其間有黃山最險峻的峰嶺,古人老早即發出了“何年何日騎騖鶴,踏碎大都峰上雲”、“不上天都峰,黃山一場空”的溢美之詞。

3.富士山——不二的高嶺

富士山擁有傲視日本第一的高度及完美無瑕疵、端莊秀麗的姿態,走近它,如果說它的美是致命的,也不過分。

富士山位於日本本州島中南部,海拔3776米,山峰高聳入雲,山巔白雪皚皚,整個山體呈圓錐狀,從遠處看,形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因此也有“玉扇”之稱,日本詩人便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的詩句讚美過它。

富士山在世界名山之中並不算高,但是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風貌,使得人們在它周圍幾萬米的區域內,都能見到它那終年被白雪覆蓋的圓錐狀山體。也正因為此,富士山對日本人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日本人稱它為“聖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象征,正如它“不二的高嶺”的別稱一樣。自古以來,這座山的名字就經常在日本的傳統詩歌《和歌》中出現。

這個日本人心中的“聖山”,在日語中是“火山”的意思,它也確實是一座休眠火山。富士山是公元前286年地震後地殼隆起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一共噴發過18次,最近的一次噴發在1707年,此後即休眠至今。據說日本國內目前正在用最尖端的科技對其進行觀察,以預知它的下一次噴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