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建築奇跡(1 / 3)

1.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奇跡

“健壯的比薩人就像比薩斜塔一樣,永遠不會倒下去。”從這句古老的意大利諺語中透露出的,是比薩人對這座馳名世界的地標建築的自豪。同樣,比薩也因為比薩斜塔出盡了風頭。

比薩斜塔位於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古城的奇跡廣場上,塔高58米,為8層圓柱形建築,總重量14553噸,傾斜度達4.8度卻屹立不倒,堪稱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跡。

比薩斜塔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174年,當時的比薩王國打了一次勝仗,這兒的大公為了炫耀功績,決定在比薩城修建一座大教堂,並在教堂旁邊修建一個鍾塔,這就是比薩斜塔。比薩斜塔的大理石建築材料據說來自比薩艦隊運來的六艘戰利品,由雕塑家博南諾·皮薩諾設計建造。1173年開工,分三段施工,至1372年完工,曆時近200年。

比薩斜塔最初並非是傾斜的,而是一座垂直形的建築,它之所以“傾斜”,可以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當初比薩斜塔在動工五六年後,建好的三層塔就開始傾斜。建築師曾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控製,均沒有奏效。但比薩人建塔之心不死,又繼續開工,並把傾斜一麵的柱子略微加高一點以求平衡。但比薩斜塔卻跟著了魔一樣,直到建成以後,塔身仍在繼續傾斜。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829-1910年間,它平均每年傾斜3.8毫米,1918-1958年間,年均傾斜1.1毫米,1959-1969年間,年均傾斜1.26毫米,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1982年間,年均傾斜1.2毫米,這以後,年均傾斜則為1.19毫米。為此,意大利政府對斜塔展開了緊急搶救,比薩斜塔的傾斜才得以保持在了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

比薩斜塔為什麼斜而不倒呢?這個問題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

有學者指出,建築該塔時,意大利建築師運用建築上預應力結構的原理,已預先考慮到當時地形和風向等自然環境的特點,有意使塔的重心向南傾斜,從而建成一座斜塔。

此外,在對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麵進行研究後,史學家皮羅迪教授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黏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因塔身傾斜而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傾而不倒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此,有學者認為,恰恰是設計者對塔址的地基不熟悉,這才造成塔的重心南移,並非設計者刻意為之。

但不管怎麼樣,比薩斜塔以其斜而不倒躋身於世界建築奇跡之林,成為比薩城的一個誘惑。

其實比薩斜塔的聞名,還遠不止於此。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進行過的“自由落體實驗”,更是使得它名聲大噪。伽利略是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具有批判懷疑思想。他不認同在西方被稱為“最博學的人”亞裏士多德提出的“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伽利略在1590年的一天,站在比薩斜塔的頂樓上,一手拿著一個十磅重的鉛球,一手拿著一個一磅重的鉛球。然後兩手一鬆,兩個鐵球同時砸到了地麵上,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宣告了亞裏士多德觀點的錯誤,圍觀的人群都見證了這一曆史性的時刻。

從此以後,比薩斜塔與自由落體定律一起為世人所知曉,世界各地的人群紛紛湧來,為的就是一睹它的英姿。雖然世界上也有其他一些斜塔,但毫無疑問,因為上麵的原因,比薩斜塔才是名氣最大的那一個。

比薩斜塔與它附近的奇跡廣場、主教堂、洗禮堂一起構成了一組建築群,共同見證著比薩古城往昔的輝煌。

比薩斜塔的外牆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莊重和諧。整座塔為羅馬式建築,造型古樸秀巧。它上下8層,除底層和頂層有所不同外,其餘六層結構完全一樣。斜塔底層有15根圓柱,中間六層各有31根圓柱,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斜塔每層都有拱門,總共有213個,斜塔底層牆壁上刻有浮雕,頂層有鍾亭。塔內盤旋而上的294級螺旋狀台階,遊人可從台階登塔,遠眺比薩城全景。

比薩斜塔前麵就是奇跡廣場,廣場中間有大片草坪,周圍還保留著古代的城牆和城門。斜塔邊上,是白色大理石構成的比薩大教堂,教堂始建於1063年,完工於1174年,平麵呈十字架形狀,交叉點上有一尖圓蓋形建築,洋溢著典雅神聖的氣息。大教堂共5層,底層最高,上麵四層皆為連續拱券柱廊。其中第二層與第一層等寬,第三層為梯形,第四層為三角形。

離比薩大教堂不遠就是圓形的洗禮堂,立麵三層為白色,頂部為鐵鏽紅圓頂。拱券和圓頂的弧形配有修長的尖三角雕飾。矗立於上層頂端的銅像是施禮者聖約翰。洗禮堂內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諾創作的雕塑《誕生》,主題是耶穌降生時的情景。

斜塔、廣場、教堂、洗禮堂共同構成的建築群不僅擁有能“對抗地心引力”的傳奇斜塔,還凝結著文藝複興前最頂尖的藝術造詣,這也是這一建築群得以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而對於旅遊者來說,每年7、8、9月是比薩斜塔建築群的旅遊旺季,春秋時節也是來此休閑度假的好時間。但是比薩斜塔每天會限時限人開放,每次20人,時間35分鍾,為的是避免給斜塔帶來負擔。

2.科隆大教堂——凝固了的音樂

科隆大教堂的優美建築和萊茵湖的湖光灩影,吸引著大作曲家舒曼寫下了不朽的《萊茵圓舞曲》,在舒曼筆下,科隆大教堂就是一曲凝固了的音樂。其實,科隆大教堂不僅對舒曼如是,對所有遊人亦如是。

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美麗的萊茵河畔,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也是科隆城最著名的標誌和眾所周知的德國建築的紀念碑。

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區主教霍施塔登在聖母升天節這一天為大教堂動工舉行了奠基儀式,這天也成為一個曆史性的時刻,2.5萬名市民聚集在了這裏,富人捐錢,窮人出力,藝術家出智慧,統治者全力支持,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在這個德國當時最大的城市裏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

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複興的象征。1164年,德意誌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在意大利征戰時,獲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就這樣,科隆開始成為天主教徒的朝聖地。1238年,法國國王奪得耶穌受難時的荊冠,巴黎隨之成為科隆最有力的競爭者。為了同巴黎抗衡,科隆上至國王,下至平民,都希望修建一座大教堂來保住聖地的地位。這就是修建科隆大教堂的緣起。

科隆大教堂選址於一座曾經的羅馬聖殿之上,聖殿當時的洗禮盆今天還能在大教堂內看到。教堂的建築形式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範本,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大教堂的設計也很繁雜,至今仍保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堆積如山。當時經過層層篩選,最後才選定采用法國建築家凱爾哈裏特的方案。

自建造伊始,科隆大教堂就進入了漫長而艱難的修建過程,一直到1880年才最終完成,其間經曆了7個多世紀,堪稱世界之最。而且大教堂先後的建築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和絕對忠誠於原計劃。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科隆大教堂曾遭到破壞,但戰後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修複。從奠基時起到形成現在的規模,它所蘊涵的德意誌民族精神是其他建築所無可比擬的,同時它也表現了歐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

科隆大教堂完工以後,科隆政府就規定,城內所有建築不能高於教堂,這就造成了科隆許多建築隻有七八層,地下卻有四五層之多的特殊現象,同時也讓科隆大教堂看起來更加醒目,更有氣勢。

建成後的科隆大教堂一直受到世人推崇,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與巴黎聖母院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列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中央雙尖塔高157米,就像兩把巨劍直刺雲霄。因為此,科隆大教堂也得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被譽為“離上帝最近的地方”。

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塊建成,共耗掉近16萬噸石頭,並且每個構件都十分精確。大教堂內部有10個禮拜堂,中央大禮堂的穹頂高達43.3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各堂排列有整齊的木製席位,有104個聖職人員的座位。大教堂四壁有1萬多平方米的窗戶,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鑲嵌出圖畫,繪的全部是《聖經》裏的人物,在陽光的反射下金光四射。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繪著耶穌和聖母瑪麗亞的故事。教堂鍾樓上有5座響鍾,最重的聖彼得鍾重達24噸,每逢祈禱時,鍾聲洪亮,傳播得很遠。登上鍾樓,可以俯瞰整個科隆市和萊茵河的美麗風光。相傳舒曼就是進入大教堂後,震懾於它的氣勢,才創作出《萊茵圓舞曲》的。

科隆大教堂內部放置有許多古文物,最著名的就是聖彼得鍾和一個中世紀的黃金匣——三王龕。三王龕是中世紀金飾藝術的代表作,因耶穌的三次顯靈故事而得名。第一次顯靈是耶穌降生之時,東方有三博士來朝聖,顯示耶穌是基督。第二次顯靈是耶穌受洗之時,聖靈鴿子也落在他頭上,意為耶穌是上帝之子。第三次顯靈是耶穌在參加一次婚宴時,把水變成了酒,體現了他的“神力”。

此外,大教堂內還保存著使科隆成為聖地的東方三聖王遺骸,遺骸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金雕匣內,安放在聖壇上。這裏還有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是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後世的雕刻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在唱詩班回廊,還有15世紀初科隆畫派著名畫家斯蒂芬·洛赫納為教堂所作的壁畫、法衣、雕像和福音書等文物。

科隆大教堂四周還有聖格雷隆、聖澤韋林、聖烏爾蘇格等許多小教堂,這些小教堂雖然是11世紀至13世紀的建築物,但卻起源於羅馬時代。

科隆大教堂現在已是馳名世界的旅遊勝地,來到科隆大教堂,僅其外部形象都會令人讚歎,其內外鬼斧神工的雕刻更是令人驚奇。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更為壯觀,在燈光的映照下,整座教堂熒光閃爍,燦爛奪目。

科隆大教堂所在的科隆市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其中的安托尼教堂、科隆市政廳也是著名景點。安托尼教堂始建於14世紀,原是修道院教堂,1802年成為新教徒教堂,是科隆第一座路德派教堂,教堂內有著名雕刻家埃內斯特·巴拉赫作的“死亡天使”浮雕。市政廳的文藝複興門廊建於16世紀中期,門廊後有保存的最古老的漢薩大廳,大廳內有14至15世紀的木製雕塑,極富觀賞價值。

3.故宮——東方建築的瑰寶

“北平的故宮,三海和幾個公園,以偉大壯麗的建築,配合了環境,都是全世界上讓人陶醉的地方。不用多說,就是故宮前後那些老鴉,也充分帶著詩情畫意。”

——張恨水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我國首都北京市南北中軸線上,在長安街正中,為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個皇帝在這裏居住過。現在故宮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裏姆林宮)之首。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修皇宮,就是故宮,始建於1406年,竣工於1420年,曆時14年,明初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蒯祥。

故宮建成後,一直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在500多年皇帝居住的曆史中,故宮發生過太多太多的故事,如明代正統皇帝複辟的奪門之變、嘉靖朝的壬寅宮變、萬曆朝的“梃擊案”、“紅丸案”等,這些均給故宮罩上了一層複雜而又神秘的色彩。

辛亥革命以後,故宮被收歸國有。同時又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對外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故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故宮也得以在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體布局前後對應,左右對稱,井然有序,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傳說故宮共有9999間半房,這是一個奇怪的數字。為什麼不足10 000間整數,而偏偏要建築一個“半間”呢?據說,天上玉帝的宮殿共有10000間房,而人間的皇帝是天帝之子,他的規格就得比玉帝低一點,因此隻有9999間半。

而實際上,目前故宮裏殿、宮、堂、樓、齋、軒、閣總的間數是8707間,傳說中的半間房是指文淵樓下的那間小屋。這間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別小,是出於格局上美觀的考慮,本應當是一間的。

故宮宮城周圍由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環繞成一個長方形的城池。牆外又由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將故宮架成一個森嚴的堡壘。從護城河外看故宮裏邊,隻覺牆高水深,高深莫測,不可親近。

故宮四角各有9梁18柱的角樓,宮內建築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裝飾有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坐北朝南,有4個門,正門為午門,東邊東華門,西邊西華門,北邊神武門。午門古時隻有皇帝才可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可以進出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也可以從這個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東武西的秩序,從東西兩側門出入。麵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鬆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內以乾清門為界,南邊是外朝,為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稱“前朝”。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巒殿,高35.05米,東西長63米,南北寬35米,麵積約2380平方米,是故宮內最大的一座宮殿,形製也是最高規格的。太和殿簷角安放有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罕見。殿內金磚鋪地,鋪有金磚4718塊,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設在2米高的台上。禦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所在。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後,高29米,平麵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在中和殿後,高27米,建築麵積580平方米。平麵為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明代皇帝常在保和殿更衣,冊立皇後、太子。到了清代,這裏成為除夕、元宵等日子皇帝賜宴招待大臣公使的地方。自乾隆朝始,殿試也在保和殿進行。

此外,外朝兩翼還有東邊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邊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故宮北邊是內廷,就是皇帝和他的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其中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後三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為東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成福宮及重華宮為西路六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總稱“六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據說常住人口包括皇親國戚、侍從和宮女,最多時達2萬多人。

乾清宮是故宮內廷正殿,其規模在內廷中也是最大的。明朝的14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都以乾清宮為寢宮,在這裏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

內廷以北還有一個禦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的地方,禦花園中廣植奇花異草,尤其是牡丹,品種最為珍貴。這裏還有一個目前國內最大的假山,在林木掩映下非常壯觀。

故宮博物院還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共藏有超過100萬件的文物,占我國文物總數的1/6,大部分都是稀世奇珍。故宮內有很多常設展覽,遊客可以盡情參觀。

4.布達拉宮——雪域高原的聖地

到過西藏的人,都不會忘記紅白兩種顏色,而這正是“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布達拉宮的顏色。隻有真正進入過布達拉宮,才會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拜倒在了它的腳下,為什麼那麼多人將到布達拉宮膜拜作為一生的追求和夢想。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西北部的紅山山巔,海拔3700多米,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式建築群。在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們心中,紅山就好比是觀音菩薩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語即以“普陀”之意的“布達拉”來為這座宏偉的宮殿命名。

布達拉宮始建於7世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了。據說,吐蕃鬆讚幹布在位時,勢力強盛,當時他與唐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鬆讚幹布下令修建這座有999間殿堂的宮殿,“築一城以誇後世”。布達拉宮始建時規模沒有這麼大,以後不斷進行重建和擴建,規模逐漸擴大。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受清朝冊封後,又由其總管第巴·桑結嘉錯主持擴建重修工程,曆時近50年,才具有今天的規模。到第十三世達賴,布達拉宮又進行了曆時8年的修建。據說,這次修建僅白銀就花費了213萬兩。從鬆讚幹布到十四世達賴,在這1300多年間,先後有九個藏王和十個達賴喇嘛曾在這裏施政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