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金字塔旁屹立著月亮金字塔,它坐落在城北,是祭祀月亮神的地方。與太陽金字塔相比,月亮金字塔的規模較小,建成時間較晚,但是在建築風格上卻保持著一致。它坐北朝南,址長150米,寬120米,塔高46米,也分5層,外部疊砌的石塊上繪有許多色彩斑斕的壁畫,塔前的寬闊廣場可容納上萬人。
庫斯科城——安第斯山上的王冠
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公元1200年前後,印加部落首領曼科·卡帕克將部落從的的喀喀湖遷至庫斯科,建成雄偉華麗的庫斯科城,並以這裏為中心,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創造了印加文化,使之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
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庫斯特,將財寶文物洗劫一空,後來又曆經地震,城市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內還留有印加帝國時代的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
在庫斯特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的幾個世紀以來,西班牙殖民者修建了大批屋舍,兩種建築風格融合,被譽為西班牙-印加的獨特建築風格。
景致概況
庫斯科古城依照美洲獅的形狀而建。頭部是位於安第斯山脈上的薩克塞華曼神廟,中部是印加王宮,尾部則是貴族的住宅,其輪廓現在仍舊依稀可見。
庫斯科城中心是兵器廣場,這裏曾是印加帝國時期舉行慶典的場所。廣場正中央聳立著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幾條狹窄的石鋪街道呈放射狀通向四周,街道兩旁矗立著許多用土環建造的尖頂茅屋,其中很多石塊房基是印加帝國的遺物。現在我們看到的幸存下來的一些宮殿、廟宇和房尾,大多是由從山上采集的巨石堆壘而成。石塊之間不用任何泥土和黏合物就可以拚接密實,石縫連一片刀片也難插進。
廣場東側的拉孔帕尼亞教堂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始建於1668年。不管是教堂牆壁上絢麗多彩的繪畫,還是精雕細刻的祭壇,都讓這座教堂美不勝收。在殖民時期的建築中還有著名的河爾米蘭特宮、主教宮和聖博爾哈宮。
廣場北側的庫斯科大教堂始建於1560年,前後花費了100年才建成。這座教堂融會了文藝複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教黨內有高大的鍍銀祭壇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壇。在教堂頂端的福音鍾樓還懸掛一口重達13噸的巨鍾。
廣場東北方向的金字塔頂有一座擁有五間大廳的太陽廟,還有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廣場東南,有對峙的太陽女神大廈和蛇神殿的牆壁遺跡。廣場西南方,有一較小的歡慶廣場,印加人曾稱它為“庫西帕塔”,是歡慶帝國軍隊凱旋歸來的場所。在兩個廣場附近的考古博物館中,展出的都是印加帝國時期遺留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
印加石牆
庫斯科市中心除了紅瓦石牆的教堂、民居外,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充滿曆史古韻的印加石牆。目前庫斯科最長的一段古印加石牆是在分立祭婦樓和耶穌會教堂中間的洛萊托街。在巨石夾道的小巷中前行,兩側打磨光滑的花崗石,令人情不自禁伸手撫觸,與此同時感歎前人的匠心巧作。
巨石街是庫斯科城中另一條因印加石牆而出名的街道,這裏保留的石牆遺址與洛萊托街的石牆不同。它是印加王印加羅卡宮殿的石牆遺址,相比較洛萊托街的石牆來說,巨石街的石牆全部由體積巨大的石塊堆砌,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塊12角型的巨石,它天衣無縫地和其他巨石鑲嵌在一起,印加人精湛的石材技藝令人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