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班級教學與因材施教的對立
班級授課製有著很長的曆史淵源,由特殊的曆史性決定,並一直存在,是現在廣泛存在的教學製度。班級授課主要是集中授課,統一要求,整個班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完全一致,很多老師滿足於課堂教學,在課後因材施教基本沒有實施。教師在進行班級授課時完全忽略因材施教,注重共性而忽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造成一部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囫圇吞棗,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感,這也是很多學生偏科的原因之一。還有一部分功利主義者認為,班級授課完再進行因材施教需要花費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不計工作量,不計報酬,這也是現在很多人都有的一種思想意識。
3、把因材施教定位到少數學生身上
很多教師在班級授課完後,關注的基本都是少數的尖子生,對尖子生寄予厚望,經常有意無意的對他們進行鼓勵,課後可以針對尖子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門的輔導,這種情感與教學的傾斜,隻是局限的因材施教,並且對班級的其他學生造成了一種情感的失落,有可能會讓他們更不喜歡這一門學科。教師不能民主公平的運用因材施教,很多老師認為,隻有少數的學生需要課後的針對性輔導,如果對所有的學生都在統一上課後再進行因材施教就是對班級授課的一種全盤否定。
三、 對因材施教策略應用的的思考
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學藝術,從幾千年前起就在教學實踐中開始實施。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對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策略也進行了不斷的發展和改進,為其注入了許多的新鮮血液,當然同時在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的。
1、 現行因材施教策略的實行
因材施教始於孔子的教學中的各因其材思想,後來在朱熹的總結下發展為因材施教的說法,就是根據個人差異進行教育教學,所謂“材”即是指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教學中必須針對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差異,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徑,方式和方法來進行教學。
這一策略現在的普遍應用就是班級內學生自己組成學習小組來學習,這樣的學習小組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和自己有著相同的學習興趣或者學習特點的同學來一起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這一方法對語文學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按照自己對語文的興趣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組,比如喜歡中國古典文化的同學可以組在一起來分享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喜歡閱讀現代小說的同學可以在一起互相推薦喜歡的書目並且可以討論,這樣更加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來提高的,這樣的學習小組可以使學生在自己的興趣中慢慢對語文知識進行積累,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在因材施教策略的實施中很多學校和老師都進行了有效的嚐試,很多學校都開設了興趣班,根據學生的興趣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要上的興趣班,培養學生的特長,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解,對學生進行差異教學,教師在備課時,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進行課堂設計,使課堂帶有教師的個人風格和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自己討論,選擇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與家長進行及時的聯係,全方位的了解學生,給家長一些教育指導,學校與家庭的相輔相成才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