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視點與視線(2 / 3)

對於舞蹈編導的培養方式除了肢體的開發之外從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到群舞,這是舞蹈編導技法的培養並有自己的編舞方式和邏輯,同時學習舞蹈編導理論上的開發與創作作品的理論學習,在學校的潛移默化中,學者們形成了舞蹈編創中獨有的藝術邏輯思維,有大多部分的學者在創作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瓶頸如題材創新一樣,都想選擇一個新穎的舞蹈題材,這是看到已出現過的就會想如果這個題才還沒有出現在舞台上,我一定會想到的!其實,現在的敘述性舞蹈還在繼續的發展中,我們還是有很多題材的再生可能性,隻是我們的專業的思維模式束縛住了我們的視點與視線,多多的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並且多了解其他專業邏輯思維模式,有興趣可以學習其他專業能力如攝影、美術、音樂創作、或者是屋內設計甚至是建築學,我說的學習其他專業並不是去學習達到什麼樣的專業水平,而是去學習其它專業的知識同時,學習不同專業的思維是怎樣的構成的,其他專業的邏輯思維以什麼為起點,為我們自己專業的舞蹈創作方麵提供幫助,我們就可以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維邏輯上去思考敘事舞蹈創作中的以其他專業中的可能性作為舞蹈創作的閃光點,因為我們都知道藝術是相通的,而非藝術形式的學術專業會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特點,這有很大可能會提升編導對於題材選擇的成功率,舞蹈題材的選擇與創新相當重要,例如想要設計一個樓房,你就必須提前準備好你需要的建築材料質地,用什麼裝修材料和設計圖等,其中設計圖是建設樓方至關重要的前提,它不可以有絲毫的疏忽,每個比例都會被放大,對於一個追求更高水平的樓房設計師來說,他要學習很多其他方麵的知識,到處去觀察,體驗不同文化的不同風格建造,學習到的知識和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的這些新東西會潛移默化的與自己的專業理論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為樓房的建造起到必要的作用。在這裏為什麼說是必要的作用呢?因為編導對於題材的選擇並不是單一的選擇,編導所選擇的題材要有意義及可舞性,很多在大腦形成的潛意識被人們稱之為“靈光一閃”,而我認為這是必然的,剛才所說的設計圖就如同敘事舞蹈的題材選擇,一位成功的舞蹈編導需要有儲備龐大的知識體係通過潛意識的創作欲望,來實現你對舞蹈題材進行以舞蹈編導為主,以題材選擇的事件為輔來進行邏輯分析。

1.3無中生有的“盲點拓荒”

無中生有與有中更新既是站在對立的立場,又屬於遞進的關係。對立關係是人站立著並麵向一點的方向且餘光可以掃描到二點和八點,這三個點就代表著舞台上已出現過的敘事題材,通過編導的創新,給予新的生命力形成更新。除了一點、二點和八點之外的都屬於在舞台上沒有出現過的敘事題材,是我們視線的盲區。因為我們的眼界是有限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以及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還有一些就是你知道的但是還沒想到的事件,這些與有中更新對立。而遞進關係就比較好理解了,從“無中生有”才可以到“有中更新”。那為什麼先分析“有中更新”之後才分析“無中生有”呢?因為第一點是“有中更新”既有“無中生有”的過程,又有個“更新”的過程,本身就是從無到有的開始,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都熟知的東師舞蹈係的敘事舞蹈《中國媽媽》。這個舞蹈在第一次亮相舞蹈比賽的時候,給台下所有的觀眾為之一震,沒有一個舞蹈能讓所有的觀眾為它留下眼淚,表演形式也是新創作手法,題材的選擇直扣人心,贏得了業界人士的廣大好評,在此之後的不斷努力中,東師舞蹈題材的創新和舞蹈的創作被譽為東師之風,相繼有舞蹈《南京·亮》、《進城》、《羚羊的外套》和《返鄉》等,題材在不斷地更新和創新,涉及領域有社會敏感問題、國民問題和生態問題等,這些例子都是“無中生有,有中更新”的實例。給我們今後的創作,題材的創新提供了很多方向的發展。第二點就是已有很多在舞台上呈現的優秀敘事舞蹈作品,題材也在不斷地創新,表演形式也在不斷更新的今天,我們如何找到一個“盲區”的突破口,視點與視線進行掃描且找到新的聚焦點來開發“荒地”呢?

首先要具備對生活觀察的敏感性,懂得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酸甜苦辣”,抓住生活中的細小部分,每個細節都可以為我沒提供素材,因為藝術就是對世界的模仿,我們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以真實的事件為主,按照題材選擇的技巧要以小見大、以情節單純為輔的特點以此進行藝術處理來抉擇題材的可用性。以小見大就是要找到生活中給你感觸的一個小點上,以這個小點的感觸為感情線的主要部分來發展事件的內容和情節安排;情節單純我們題材的選擇要符合舞蹈這一特殊的語言,如果大致在五分鍾之內不能講述清楚這個事件的脈絡,這個題材就不成立。但是題材也不能絕對的單純絕對的“薄”,簡單地說就是單純不局限於簡單,是要編導把這簡單清晰的題材和脈絡表現的複雜化。與此同時也要避免題材選擇的誤區:看到什麼大事件就拿來當題材,題材越大就表示作品的思想意義越深。藝術作品不在於題材的大小和輕重,要歸結於舞蹈編導的運用,所以在現今題材“從無到有”的創新中要吸取前人給我總結的經驗教訓,認真的對待生活、感受生活,我們才可以更快更好地找到新題材的“通行證”。

其次就是像“術”的突破中分析的一樣要大量儲備知識和學習不同專業的思維模式並且同時把通過對生活觀察到的題材進行藝術加工站在主動或被動的立場上去思考,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以此進行實踐創作,不斷地尋找可用性題材,即使失敗了也是正常的現象,很多編舞舞蹈家都是經曆過很多“不為人知”的失敗,最終成功,所以失敗隻是成功的進行時。例如三人舞《婆媳之間》和《無辜的孩子》,這是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自己編的作品,題材選擇的都屬於社會問題中的生活篇,兩個舞蹈都是人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大家司空見慣了的其實都也很有創作的必要性,羅丹說的這句話正恰到好處:“真正的藝術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編導們就是看到了這些身邊的事情,也並非就出現在她們的身上的實例來進行觀察和編創。《婆媳之間》很清晰的題目明確的說明兒媳婦和婆婆之間的不合,扮演兒子與丈夫的舞者在中間為難的橋段,人物性格明顯、題材單純和以小見大的題材選擇方法;舞蹈《無辜的孩子》而是講述爸爸媽媽要離婚,孩子的無助與傷心。編導的題目是《無辜的孩子》,全篇以孩子的情感為主線,來表現爸爸媽媽的情感變化,現實與回憶相互交替的空間構架是孩子心理落差的主要體現,直扣主題、情節清晰,這兩個《三人舞》都是現今舞蹈創作題材的創新中“從無到有“很精彩的範例,在這之前他們也修改了很多次,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