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立三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之冬花》創作特征和演奏分析(2 / 2)

第二樂段(9—25小節):慢板,複調性段落。複調性部分要使右手主旋律突出,左手做陪襯。第10小節,移高八度的re、dol兩個音是重複主題的最後兩個音,這兩個音在之後也會出現,演奏時要使這兩個音藏在主旋律之中,不能太大音量的突出re、dol兩個音。

第三樂段(24—40小節):快板。從23到25小節開始漸快,為之後的主題出現做鋪墊。第26小節開始正式以四分音符每分鍾100的速度演奏。右手作為主題旋律,加有裝飾音。左手多采用三連音的節奏型。在演奏時,手指觸鍵清晰流暢、淺而不虛。第34小節左手的純五度音程和右手的疊加純四度和弦給人少許警示的感覺,第35小節左右手共同演奏的五連音的。要求左右手要很默契的配合,就像一隻手在琴弦上撥動滑動般流動著。第39、40小節右手變為六連音,左手三連音的節奏型,這兩小節節奏型的變化也為下一樂段的出現做準備。在40小節結束有個“,”,在這裏要做個深深的呼吸以便準備好演奏下一樂段。本段仍有全音符做時值延留,可用延留音踏板做出效果。整段樂曲像是冬樹在寒風凜冽中搖擺不定,並不斷散落樹枝上的冰雪的感覺。隨著力度的加強速度的加快,讓人感到即將來臨的冬夜的寒風。

第四樂段(41—74小節):急板。本樂段表現在冬夜冷風刮起之後,冬樹時而均勻搖擺,時而劇烈擺動,隨帶著樹上的冰花嘩嘩的灑落下來的唯美的景象。

彈奏時要保持愉悅、美好的狀態,做到“急”而不“躁”,“亂”中有“序”,表現出一種“輕”、“靈”的意境。演奏時手臂自然舒展,大臂發力,肘部轉動起來,手腕放鬆。1,5指法所彈奏音要做足時值保持和支撐,使旋律線條突出並連貫起來,2,3指法彈奏的音貼近鍵盤輕撫出來,切記力量蓋過主旋律。呼吸隨著旋律線條運行,旋律的強弱起伏由呼吸去控製,這樣可使音色輕靈而不虛幻。第72小節左手一個三拍的長音,第73到74小節,右手是前兩小節向下小二度模進,左手是向上小二度移高八度的模進,並出現了降sol和降si,最後停留在高音降sol上。這幾個降號的出現為下一樂段主題的出現做好了過渡。

第五段:(75—96小節)慢板。75小節標有Parlando(朗誦,語言式的),整體樂思為Tranguillo(平靜),用訴說,陳述的語氣演奏,仿若寒風突然漸停,引發人深思或對生命的感慨。在第83小節主題再次出現,直到第87小節調性回歸到第一樂段的調性上演奏。

第六樂段(97—最後):散板。第97、98小節再現了全曲的核心音調;第99、100小節用了純五度音程,有中國五聲音階的特點;最後兩小節又回到都節調式的旋律特征上,演奏時手指觸鍵撫摸似地的,控製好音量,並做好漸慢、漸弱、最終聲音漸漸地飄向遠方,給人帶去無窮的遐想。

二、結束語

《東山魁夷畫意組曲》是詩歌、繪畫、音樂的完美結合體,音樂以畫為母體,由畫而生,以詩點題,與畫相通,又以曲升華畫意。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的光輝,不由為之震撼和感動。

本文以《東山魁夷畫意之冬花》為例做了簡單分析,通過演奏技巧的分析望演奏者更好的演繹作品和理解作品的創作特征,也力求挖掘出汪先生在音樂創作方麵的成就。這是20世紀中國逐漸向世界開放過程中湧現出的重要作品,是具有中國音樂特征的鋼琴作品,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演奏中國鋼琴音樂,更好的曲弘揚中國民族音樂!(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榮坤.關於日本都節、琉球調式成因及形成時期等問題的探討.音樂研究,1998年第2期:35—43頁。

[2]李來璋《中日音樂文化交流的異化體——都節與琉球調式(音階)》。《比較音樂研究》1994年第4期。

[3]吳迪.汪立三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探析:[碩士論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0年。

[4]殷珍妮.汪立三《東山魁夷畫意》組曲的音樂淺析與教學演奏:[碩士論文].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1年

[5]魏廷格.汪立三的鋼琴創作[J].人民音樂,1986,(10)

[6]《東山魁夷畫意之冬花》之演奏分析萬爽(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四川成都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