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立三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之冬花》創作特征和演奏分析(1 / 2)

汪立三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之冬花》創作特征和演奏分析

藝術之窗

作者:盧嫣然

摘要:汪立三先生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在中國20世紀鋼琴音樂中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本文選取組曲中的第一首《冬花》為例,對其音樂創作特征和演奏技巧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東山魁夷畫意》;創作特征;演奏技巧

汪立三是我國當代作曲家,自幼熱愛音樂,而且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繪畫。文革期間他曾被打為右派並發落到北大荒待了很長時間,長期受很多不公平待遇和艱辛的日子後,他沒有落後與時代潮流並寫出了很現代化的作品,最引人矚目的作品就是這首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這部作品成熟,大氣,新穎,是他的一部力作。

《東山魁夷畫意》鋼琴組曲,創作與1979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於1982年正式發表。1978年日本畫家東山魁夷在中國舉辦了個人畫展,喜愛欣賞畫作的汪先生觀賞東山魁夷畫展時,有感於畫家那清澄、空靈的畫,之後以其中四副畫為標題譜就了這部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帶給世人一部音樂與繪畫完美結合的作品。東山先生在聆賞這部作品之後致函給曲作者稱讚說:“你對我的作品理解之深,令人欽佩。”

組曲由四個樂曲構成,分別是《冬花》《森林秋裝》《湖》和《濤聲》,每首樂曲都對應著一幅畫,作家還為每一樂曲題寫了小詩,使作品更加生動,更富有藝術性。這樣一部音畫相契,飽含著文化內涵的作品,不僅在創作技法上有新突破,而且在演奏方麵同樣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目前,國內對這套組曲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最後一個樂曲《濤聲》。筆者認為,該組曲的第一樂曲《冬花》同樣具有研究價值,作曲家將音樂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為展現異國風光,運用了具有濃鬱日本特色的都調式,此外,該曲在力度處理方麵與西方印象派音樂也有共同之處。下麵通過對此曲的創作特點,曲式結構進行簡單分析,從而能更好的對其演奏技巧進行分析。

一、《冬花》

1.創作特點

《冬花》原畫的畫麵是這樣描繪的:一棵掛滿冰淩雪花的樹,冬樹搖曳的身姿占據了整副畫的大半畫麵,樹的上空掛著一輪朦朧的明月。畫麵清淨冰冷,大樹在寒風中冰花搖曳和清冷的色調也不由讓人感受到生命律動。

此曲的題詩:“沉寂、冷清……/一棵銀白色的大樹/晶瑩璀璨/它那搓櫟繁密的枝柯/在寒光中/唱著生命的歌。”這種題詩與我國國畫的題款很相似,它是中國的繪畫藝術、文學藝術與音樂創作相結合,使題詩與音樂相得益彰,表現出大自然的靜謐祥和,闡釋出生命的堅韌與頑強。

2.曲式結構

段落劃分:散板——慢板——快板——急板——慢板——散板

小節數分段:(1—8)(9—25)(26—40)(41—74)(75—96)(97—100)

《冬花》調式調性是F都節調式,是運用了中國典型的傳統音樂曲式結構,並結合日本“都節調式”寫成。

“都節調式”是17、18世紀,日本音樂家在在音樂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和歐洲西洋調式。是含有半音的五聲音階調式,音階構成包有以下三種形態:Mi、Fa、La、Si、Do/Si、Do、Mi、Fa、La/La、Si、Do、Mi、Fa。在它的音階排列中,構成的兩個小二度,同中國的五聲調式相比產生了不盡相同的音樂色彩。在《冬花》這首曲子中,就是由si、do和fa構成的兩個小二度,巧妙的使音樂表現出銀白色的冬樹在冰冷的冬夜寒風中孤傲頑強生存的精神氣質。汪立三運用日本都節調式讓異國風光在音樂中完美呈現。

3.演奏分析

《冬花》包含了飄渺、冷峻、閃爍等各種音色效果。所展現的音樂意境和印象派音樂遙遠朦朧的意境有相似之處。

第一樂段(1—8小節):散板。第1—2小節是分解和弦琶音是整套組曲的核心音調。彈奏這兩小節時速度要均勻的由慢到快,手指要貼鍵,不可壓鍵太深,輕撫琴鍵演奏出清晰流水般晶瑩剔透的聲音。延留音還原la和升sol利用延留音踏板使時值延留,也可以同時加入弱音踏板增加弱的效果。第3小節左手的低音要交代清楚,雙手交叉時要保持一定距離,第5小節高八度的三十二分音符輕輕把音送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