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詩十九首》中的中西元素解讀(3 / 3)

在《西北有高樓》、《明月皎月光》、《東城高且長》三首詩中。第一首詩歌前半部分正是對西北高樓最真實的再現,西北方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堂皇高聳好像與浮雲齊高。交疏:一橫一直的窗格子,指窗的製造的精致。結綺:張掛著綺製的簾幕,指窗的裝飾的華美。高樓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的閣簷,階梯有層疊三重。對高樓的描寫細致入微好似一副高樓正在佇立眼前,這正是西方再現說的體現。而聽到樓上飄下的弦歌之聲,感覺到聲音的悲哀,透過這悲哀,馬上聯想到是那因夫戰死沙場,而痛徹心扉的女子。通過笛聲領域悲傷之感,仿佛從詩句中的隻言片語裏我們就能體會到女子的悲傷與淒涼,這正是中國式感悟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尤其是中國古代詩詞中慣用很多修辭技巧,如這首詩中的通感,還有古詩中常用的雙關用典等,都在無形中為古詩的聲、色、形、味方麵增添了許多色彩。

第二首詩歌和第一首一樣,前半部分也是再現圖景式的描寫。皎潔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東壁的蟋蟀低吟清唱著。夜空北鬥橫轉,那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鬥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閃爍的星辰,更如鑲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輝映得一片璀璨!深秋,朦朧的草葉上,竟已沾滿晶瑩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時光之流轉有多疾速。這段描述好似一副深秋夜色圖,夜空中的星星,明月還有蟋蟀的低吟,仿佛這是一個活的電影畫麵,文字呈現給讀者的是立體的美景和聲音。除了有畫麵的再現,詩中也有人的主觀體悟,在枝葉婆娑的樹影間,又聽到了斷續的秋蟬流鳴,想到此時已是秋雁南歸的時節,而當年的好友個個都輝煌騰達了,我卻因仕途不順而被視為陌路人,此情此景更是增添了我積鬱心中已久的苦悶和惆悵。再現情景與表現感情在這首詩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第三首詩歌一開始就對洛陽城的麵貌進行了一個全景式的再現。洛陽城東麵高高的城牆,曲折綿長,從鱗次櫛比的樓宇、房舍外繞過一圈,又回到原處。此時又是一年秋風到來之際,空曠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風,猶如動地般地吹起,使往昔蔥綠的草野霎時變得淒淒蒼蒼。秋風、城牆、樓宇、雜草,蕭瑟的秋景如電影片段般呈現。而此時的我因聽到這天地之間的鳥囀蟲鳴,也不禁感到淒涼悲傷,感歎這人活一世間,還不如這周而複始的四季輪回,人的一生是短暫易逝的,何不把握現在及時行樂呢。同樣是通過再現場景,而後觸景生情表達感情,再現與表現完美融合與詞句之間。

結語

本文從中西詩學的角度對《古詩十九首》中包涵的中西元素做了淺析,其中包括敘事與抒情、節製與宣泄、表現與再現三個方麵,整篇文章總體還是從藝術起源論方麵來談的,尚沒有涉及到藝術鑒賞、藝術思維、藝術風格等其他幾個方麵,因此無論是從觀點還是論證上都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這也算是自己的一點看法和思路。當然曹順慶老師的《中西比較詩學》一書絕對算得上是學術界非常重要與權威的作品,很多觀點都是我們必須掌握和學習的,但從我個人來看,任何文學,無論是從樣式、內容還是其他方麵都不能對其進行絕對的劃分和界定,融合與雜糅是很多文學作品的共同特征,因此以批判和審慎的態度研讀權威也是我們今天必須學習和意識到的。(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曹順慶.中西比較詩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