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餘華小說的虛無主義主題(2 / 2)

餘華小說中,人類本質是徹底罪惡的,人類關係是完全汙穢的。以往的中國文學也表現人性與人類關係之險惡,但他們隻是孤立的個案。大多數人是好的。他們有缺點,有的人的缺點還很嚴重,但都有各自的優點。人類天性有好壞兩個方麵,大多數情況下,好的方麵占主導地位。人類關係總體上是健康的。有憎恨和爭鬥,但也有愛和兄弟情誼。而餘華小說的人類本性完全黑暗,沒有一個好人,人不能做出任何品德高尚的事情。人們之間的矛盾不是由表麵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人罪惡的本性導致的。人們之間無法有真實情感的交流。人類本性和人類關係都無法改進。

人類關係是構成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之一。它的墮落奪走了人類生存最後的支撐和安慰,使人感到孤獨無助,被敵意所包圍,使生活變得無法忍受。因此,人性惡與人類關係的肮髒醜陋使人完全陷入絕望。

餘華小說虛無主義觀點的另一表現形式是對無法抗拒,不堪忍受的人類苦難令人震驚的描述。餘華作品呈現了人類不幸遭遇最悲慘的畫麵。幸福和收獲的人類生活不留痕跡地從世界消失,災禍和不正常死亡像平常事一樣降臨到人們頭上。人生隻是一個漫長的苦難經曆,籠罩著沉重的宿命色彩。

小說《活著》形象地闡釋了人類苦難的主題。小說中,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到主人公福貴家中。福貴年輕時放蕩不羈,沉迷嫖賭,輸掉了所有家產,氣死了父母。此後,難以預料的災禍與貧困、饑餓、疾病以最殘酷和恐怖的方式帶給這個家庭無止境的不幸。福貴被抓壯丁,九死一生;女兒生病無錢醫治成了啞巴;妻子病死;兒子被迫獻血抽血過多而死;女兒因聾啞難以嫁人,好容易尋得個偏頭女婿,卻死於產後大出血;女婿幹活時被砸死;最後,外孫因饑荒中吃豆過多噎死。結果,這個七口之家中,六人悲慘地死去,隻留下福貴自己苟且偷生,與一頭老牛為伴。而這時他的一隻腳已經踏進墳墓。

餘華作品刻畫出了人類生存最陰暗的圖景。這種刻畫直接,無法避免地導致了絕望感。對人類境遇作如此的書寫,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傳統文學也廣泛描寫人類不幸,但隻是將其表現為生活的一個部分或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有快樂,光明和希望。而餘華小說卻將苦難描繪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狀態,展示出人生在本體上是黑暗困苦的。

總之,餘華小說清晰地展示了絕對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觀點。中國文學從未如此地表現虛無主義。以往的中國文學多是用較溫和的方式表達虛無主義。讀者從中仍可看到一絲希望,不論有多麼微弱。但是餘華作品顯示的虛無主義思想是徹底的。這裏所有價值和理想都是無效的,人類的存在沒有指導,沒有目標,沒有意義。在這個世界,人類的苦難沒有解藥。

餘華以冷峻、嚴酷的視角審視人類世界,關注人類經驗的黑暗處,形成了對人與人類社會的深刻憂思與灰暗見解。他的小說重申人生的無意義與虛無性,強調世界的荒謬性與混亂無序狀態。他認為,無法預料的潛在因素會幹擾、破壞規整的秩序。飛來橫禍會不期而至,非正常死亡的陰影永遠沉重地懸掛著。仿佛是命運注定,死亡總是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突然發生,人會偶然死亡,甚至死在自己的手裏。人類世界的困苦和悲劇不可能消除。人們永遠在生命的困境和考驗中拚命掙紮,人不能做成任何積極的,有意義的事情,也不可能獲得幸福美滿的生活。(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中文係)

參考文獻:

[1] 榮麗春:《生命的焦灼與抗爭——餘華作品現代性的探析》[M]。吉林:延邊大學學報,2003,(6)

[2] 張男:《淺論餘華創作的悲劇意識》[M]。沈陽: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