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聯的意思是說,千百年來,蜀中局勢風雲變換,上演出一幕幕人間的悲喜劇,呼喚出英雄不斷。臥龍崗上的諸葛亮,殞沒於落鳳坡的龐士元,氐族英雄李雄,井底之蛙的公孫述,一時間鐵馬金戈馳騁疆場,一時間又銀笙玉笛醉生夢死,都似過眼雲煙。倒不如自個長歌短賦,以消愁解恨,沐受這大好風光。想不到自己卻懷才不遇,天地之大,竟無容身之地,孫悟空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且向高樓俯首而看,哪一塊雲,是屬於我的天空?

崇麗閣還有一副奇聯,據說是清代的一位江南才子所作。一天此才子登上望江樓,看到沿江景色美不勝收,一時興起,寫下了上聯,頓時稱絕,於是沉醉於上聯的意境裏,下聯怎麼也寫不稱意,隻得抱憾將上聯書於望江樓上。一百多年來,吸引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前來應對,都不能如意。上聯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這讓人心醉的下聯,何時才能有絕對?

煙雨樓——江南秀水

煙雨樓坐落在嘉興南湖湖畔,是嘉興的名勝。在全國也有不小的知名度,這與明末文學家張岱的一篇文章——《陶庵夢憶》是分不開的。與昆明大觀樓、武漢黃鶴樓、嶽陽嶽陽樓的雄峻高大不同,嘉興煙雨樓卻是“坐”在垣牆之內,平台之上,沒有了“聳峙”的雄峻,卻多了江南人家的優雅與安逸。

煙雨樓作為我國八大名樓之一,始建於五代後晉年間,為時任中吳節度使的吳越國廣陵王錢元鐐,在南湖畔為登眺南湖而建的樓舍,當時並無“煙雨樓”之名。據傳,“煙雨樓”之名乃因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絕句》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而得名。而真正以“煙雨樓”三字稱呼此樓,卻是初見於南宋吳潛的一首《水調歌頭·題煙雨樓》詞中。多少年來,湖畔的煙雨樓也曾幾易其主,幾經興廢,但一直都是觀賞南湖風光的佳處。

登舟遊於南湖,船至湖心小島,在碼頭走下遊船,拾級而上,便到了煙雨樓的入口——“清暉堂”,進入“清暉堂”的大門,便可見北牆上嵌有石碑,刻“煙雨樓”三大字,此字為清順治年間冀應龍所書。入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榭”,右為“菰雲簃”。清暉堂後為“徹碑亭”,亭中豎有石碑,刻有乾隆遊南湖所題《煙雨樓即景》詩的手跡。經禦碑亭進入,便到了煙雨樓的正樓。樓分兩層,高約20米,重簷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清幽。樓前簷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煙雨樓台,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書體端正勁挺,亦為董必武所書。登樓憑欄遠眺,田園湖光盡在眼底。

乾隆六下江南,也曾多次登上煙雨樓,填詞賦詩十多首,盛讚這裏湖光山色和雨態煙容,甚至回京後仍念念不忘,親畫煙雨樓圖,刻石置於樓中,並照嘉興煙雨樓式樣在熱河避暑山莊仿建一所樓閣,亦名煙雨樓,這就是承德煙雨樓的來曆,可見煙雨樓的魅力。

來到煙雨樓,遊覽南湖的風光,還有一處聖地,也有非常的意義,這就是煙雨樓南湖革命紀念館。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南湖成為光榮的革命紀念地,載入了革命史冊。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紀念館成立,以湖中煙雨樓作為館址,還有按照當年中共“一大”代表乘坐的遊船樣式仿製的革命紀念船,陳列在煙雨樓下萬福橋旁,成了遊人瞻仰革命先烈的聖地。

1964年,董必武重來南湖。他登上畫舫,感慨萬千,揮毫題詩一首:“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蒙訪舊蹤。”現在南湖革命紀念船停泊處岸上,建有一座“訪蹤亭”,亭內樹立董必武詩碑,亭額“訪蹤亭”三字由楊尚昆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