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與中國商城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亞洲中心毗鄰地段,一座具有東方文化色彩的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第一座由華人投資建設的中國商城。每當人們看到這座氣勢宏偉、使海外華人引以為榮的建築,自然會想起一個人來,那就是該商城的投資者、匈牙利工商會匈中分會副會長、旅匈華商——吳江。
20世紀80年代末,大批華人陸續開始旅匈,在迄今15年的移民史中,不知有多少華商一直渴望在匈投資建設一座真正屬於中國人自己產權的商城。很多人用了各種方式嚐試,但終究未能完成此願,而最終成就該事業的是來自北京的一位年輕有為的華商——吳江,他一躍而成為眾多華商中的佼佼者。
吳江早年受其叔父的影響,一直渴望到國外留學,在天津南開大學托福班,才上大一的他,隻用了8個月就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托福學業,旅匈牙利後又相繼完成了匈語的學業,這為他後期入籍、從事國際貿易、清關、進入匈牙利官方任職、籌建中國商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前由於受亞洲中心項目的影響,吳江萌發了“中國人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商城”的想法。
“瞌睡碰上了枕頭。”就在這時,有一個機會悄然降臨,在與亞洲中心毗鄰地段,土耳其商人在這裏啟動了建築一座商城的項目,但框架起來後,由於後續資金跟不上而擱淺。得此信息後,吳江與對方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艱苦談判,反複斟酌後將其買下,正式開始了建設中國商城的宏偉規劃。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尤其在異國建設一座商城又談何容易?特別是要將先前的水泥框架變成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現代化的商城,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裝修就需1100萬歐元,資金從何而來?吳江最初想到了出售。結合自己多年的經商經曆,他聯想到旅匈華人移民10多年還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產權的商鋪,搞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商城,主要體現在產權上,才能確保不受老板的盤剝。然而在運作中卻事與願違。因許多中國商人都曾有被騙的經曆,雖然一個72平米的房間隻有10萬歐元的價位,但啟動起來非常困難。最初也就是買一住房的價位,吳江測算,如果出售100家,就可以將後續資金籌集起來。後來隻好找到一家建築公司商談,由他們先墊資將商場蓋起來,然後再行出售,預測可能大家就消除顧慮了。沒想到商城建成後仍有許多人持懷疑態度,不敢下決心買。無奈之下,吳江隻好自己籌錢結算工程款,期間,隻在匈牙利國家銀行貸了很少的一點資金,完成了全匈牙利第一個真正屬於華人自己的商城,為華人在異國樹立了全新的形象,對提升華人公司形象起到了窗口的作用。
吳江不無感觸地說,長期以來,商人們依賴於四虎市場,經營停留在原始階段,維持“前店後庫”的傳統經營模式不說,甚至一些商人睡到貨堆裏才放心,包括打包、分包,非要自己卸貨。吳江算了一筆賬,假如四虎市場有3500個攤位,就需要3500人拉貨,還要3500輛車,3500個倉庫,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用中國商城作平台,這裏有多年的物流係統、整體的宣傳優勢,可實現資源互補共享,隻需300人和200輛車就夠了,可以大大節約開支和人力資源。
如今已跨入信息社會,銷售有多種渠道,不一定看見貨才能銷售,還包括網上銷售等形式,關鍵是自己銷售網絡的建立。許多品牌公司的周圍並看不見貨櫃車,但每年的銷售量卻非常大就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商城對高附加值的商品銷售、建立品牌更具有優勢。吳江滿懷信心地預測,將來商城會彙聚中國品牌商家,再利用匈牙利的地理優勢服務中東歐,可發揮貨物流動指揮中心、展示中心、服務中心的作用。當然中國商城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目前中國商務部正在立項,有意將它作為中國“中歐投資貿易中心”的政府項目,商城的明天會更美好。
我離開布達佩斯前,正值北京一家知名企業在中國商城舉辦品牌商品展示活動,匈牙利國會主席、中國駐匈大使等中匈官員及諸多嘉賓都到場祝賀。活動現場流光溢彩、美人穿梭,中國品牌商品在這裏顯得高雅華貴。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商城在異國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儒商
俗話說:“秀才賣瓜子,越賣越虧。”但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秀才王煥凱卻將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在華僑中有“儒商”之稱。
走進布達佩斯14區一幢高檔寫字樓迪派公司總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樣品展廳,各種精致的內衣、睡衣、寶寶係列服裝琳琅滿目,令作者目不暇接,這是他們曆年來開發的代表作。在展廳的另一側,隻見不同膚色的客商正神情專注地與中國員工洽談生意。我穿過展廳來到總經理辦公室,接待我的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女士。經交談得知,她就是王煥凱的妻子張津華女士,她來自天津,畢業於國內一所知名大學。要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置信,這位言談舉止顯得十分斯文的張女士,就是常年管理年出口額上千萬美元的迪派公司的總經理。談起他們的成功經驗,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