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第二戰場”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從2001年開始,這裏的華商普遍感到生意沒有戰爭剛結束時那麼火了。主要原因是發貨的人多了,中國商品日趨飽和,加之當地人購買力在萎縮,很多華商都感到生意開始走下坡路,生意明顯沒有以前興旺。現在的情況就更差了,房租高、開銷大、貨銷不動,加之治安情況不佳、居留身份不好解決,經商環境與其他國家相比付出的代價更高。當地政府給予華商的居留時間短、社會治安不穩定等,是製約華商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們中已有很多人開始轉向中東的阿聯酋、約旦等一些經商環境好的國家發展,或者在兩個國家之間流動做生意。在70號商城公認生意做得成功的華商羅小石、郭興財、幹和平等人都在中東國家有公司有商店,開辟了第二戰場。我也陪同他們到阿聯酋考察過,看到在當地注冊公司、解決居留確實非常容易,尤其是治安環境之好,我對此印象頗深。我在南斯拉夫常年外出,身上總免不了帶著照相機、攝像機、手提電腦等必備采訪工具,南斯拉夫當地的治安狀況,使人身安全成了最大的擔心。而到了阿聯酋情況就不同了,當地朋友告訴我,無論你采訪多晚回來,都不用擔心會遭人搶劫,這也許和當地人信教有很大關係。就我走過的眾多國家而言,已很難找到像阿聯酋那樣夜不閉戶的國度,所以一些華商開辟第二戰場的考慮不能說沒有道理。一旦在南斯拉夫的生意出現問題,他們馬上可以轉到中東國家繼續正常進行。
目前在南斯拉夫,至少仍有數千華商在這裏辛勤經營,他們中有原留學生、機關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工人及普通農民等,都帶著各自的夢想踏出國門,不遠萬裏來到這個與中國有著傳統友誼的國家,尋找商機謀求發展。他們絕大部分都是以夫妻、父子、母子或兄弟姐妹為組合,常年如一日地克服生活單調、子女中文教育斷檔、缺少親情友情等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在異國他鄉辛勤經營。許多人都是負債出國,用極大的代價賺到了他們期望的辛苦錢,甚至有人雖同樣付出了辛苦,但除去每天必需的開銷外,可能還沒賺到錢。可見要想在異國生存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能留下來的華商都是強者。
華商中的佼佼者
華商張春雷,是戰前來南斯拉夫經商的華商之一,出國前曾是家鄉的一名教師。秀才“練攤”,應該說生意做得還不錯。
談到商城的變化,他不無感觸地說,1998年到南斯拉夫時,70號商城當時隻有幾家公司的公司地址,還沒有出現商店。當時南斯拉夫對商品進入的限製比較嚴,如果沒有公司,商品根本進不來,所以那時中國人在這裏還是以“練攤”為主。幾個中國人發一些小商品,像婦女的胸罩、圍巾、絲襪一類很簡單的商品,都是先送到下麵的小城市“練攤”,還沒有上規模。華商們一般都是晚上10點來鍾開著車過去,第二天早上將地攤擺開,把中國小商品率先打入南斯拉夫市場,使南斯拉夫人知道我們的商品便宜。
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在他的印象中並不是很富有,他們的白領和工人階層的工資都是上千馬克的收入。由於波黑戰爭和西方一些國家對南斯拉夫的製裁,貨物很難進來,也就是從1997、1998年以後,中國人千裏迢迢地來到南斯拉夫,經營自己有特點的紡織品及小商品。1999年以後,70號市場商店一家家多起來,尤其是遭轟炸後,中國人更是堅守在這裏,大概有300人~400人在做貿易。當時南斯拉夫人更需日常用品,戰前中國貨進入還較少,到7月份轟炸結束,中國商品數量明顯增加。因為轟炸後,南斯拉夫人日用品需要量增大,帶動了中國商人的生意。這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就是,南斯拉夫這塊土地上還很需要中國的日常用品,人們也都能夠接受中國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