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認識東歐(1)(2 / 3)

馬紮爾民族

匈牙利,意為“匈奴人”,是指公元9世紀在匈定居的馬紮爾人與公元5世紀占據該處的匈奴人。馬紮爾民族是一個曆經滄桑幸存下來的民族。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遊牧民族——馬紮爾遊牧部落,一部分祖先來自中國漢代匈奴西遷部落。曆史表明,在中歐再沒有一個國家、民族和語言像匈牙利、匈牙利民族和匈牙利語那樣,和東方有著如此緊密的聯係。在亞洲大陸能夠找到匈牙利人起源的痕跡,他們在那裏翻過了很多曆史的篇章。為此,東方研究一直成為匈牙利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從匈牙利語就可說明這個國家和古老的中國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人名,姓在前、名在後,與中國完全一樣。而英語或斯拉夫語係則是倒過來的,明顯有東西方兩種文化激烈碰撞的特點,在歐洲曆史上居於特殊地位。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當時分兩支,一支遷徙到芬蘭,匈牙利語就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其基本詞彙如水、手、蘋果等與芬蘭語相同就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支於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即現在的匈牙利定居下來。公元1000年,聖·伊斯特萬國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國家。15世紀下半葉馬嘉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牙利曆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

相傳匈牙利民族與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有淵源,此事雖在匈官方史料上並無記載,但也沒有蓋棺定論說絕無此事。相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當年統一了草原、締造了蒙古民族,他的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時,其中就包括現在的匈牙利。布達佩斯著名建築漁人堡的外形就和中國蒙古包極為相似,象征著他們的祖先在布達佩斯定居的7個部落。另外,匈牙利人的長相也與我國的蒙古族人相似。為此,回國後我曾專程到內蒙古成吉思汗陵旅遊區尋找有關史料。據陵區講解員介紹,成吉思汗本人雖沒有征戰到匈牙利,但相傳他的孫子征戰曾經到過那裏,至少可以說明匈牙利馬紮爾民族和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曆史上曾有著某種千絲萬縷聯係的可能。但也有人認為匈牙利人不是匈奴後裔,對此史學界一直有爭議,但都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另據中國前駐匈牙利大使陳國炎介紹,匈牙利民族的音樂、服飾等與我國甘肅省的裕固族相似,水、蘋果等詞彙也很接近。我在布達佩斯曾參加了一屆國際旅遊博覽會,從展出的一座座蒙古包、狩獵的用具、服裝等看,與我國蒙古族民族服裝極為相似。身著早期民族服裝的匈牙利人威武剽悍,為遊客表演騎馬、射箭等,反映了匈牙利馬紮爾民族所特有的生活習俗,在我看來,他們的這些習性具有我國古匈奴人“馬背文化”的典型特征。匈奴人有“馬背上的王者”之稱,士兵從兒時起即開始騎射訓練,成為使用長矛的高手和騎射專家,這一點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善騎射的習俗幾乎無異。翻開匈牙利的曆史,這是一個從中亞遷移來的典型遊牧民族,古來征戰知多少。地處中歐喀爾巴阡山盆地的布達佩斯曆史悠久,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公元前10年,這裏就曾是古羅馬的東部邊界。現在的阿奎思古姆博物館所在地是古羅馬的軍事和經濟重鎮;古羅馬人從公元4世紀末大遷移至此,經曆了輝煌和沒落後,匈奴人取而代之,此後斯拉夫等部落又相繼入侵,直到9世紀末匈牙利人來到這裏定居。在經曆了1100多年的風風雨雨後,匈牙利人終於把布達佩斯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

坐落於布達山下的王宮是首都布達佩斯的著名建築,位於伊麗莎白橋和鏈子橋中間,依山傍水。王宮建設工程始於公元13世紀,國王貝拉四世在韃靼人撤退後大興土木,使王宮初具規模。15世紀下半期,馬嘉什國王又對原有建築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擴展。馬嘉什國王死後,這裏被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攻占,直到1686年收複。1873年,佩斯、布達和古布達三城合並為布達佩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到嚴重破壞。今天通向城堡的還有纜車。城堡裏麵有民族畫廊、曆史博物館、國家塞切尼圖書館等文化中心。獅子門把王宮分成兩大院落,門旁的牆上有一組著名的馬嘉什國王在山林狩獵的雕塑。巍峨的巴洛克式王宮的西門氣勢雄偉,門上有一隻雄鷹展翅欲飛,雄鷹爪子抓著一把利劍,據說雄鷹是匈牙利人民大遷移時的保護神。

英雄的廣場

每個國家主要城市的市中心都有一處宏偉的標誌性建築,那就是廣場。北京有聞名世界的天安門廣場,布達佩斯有著名的英雄廣場。英雄廣場是1896年為慶祝匈牙利民族在喀爾巴阡山盆地定居1000周年而建的。廣場上矗立著紀念塔和民族英雄塑像,中間有一根高達36米的石柱。石柱頂端是一位女天使,底端是阿爾帕德等七位來這裏定居的首領的銅像,兩側是十四位匈牙利曆史上最有名的國王和政治家。雕塑下麵有描寫他們功績的浮雕,柱子下麵還有一塊紀念碑,上書“為了我國人民自由和民族獨立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廣場的兩側是著名的布達佩斯美術館和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