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一個人的旅行時光(2)(3 / 3)

當天夜裏,我在普底花區的一座山頂紮下了自己的帳篷,這是一座孤山,在山頂可以放眼四覽。傍晚,雨又淅淅瀝瀝地下起來,我獨自坐在帳篷裏,拉開帳篷的門,對著漫山遍野的五彩杜鵑花開始晚餐,啃著火腿,吃著大塊的牛肉,一邊聽著雨聲,一邊喝著啤酒。入夜,雨下得更大,打在杜鵑林裏劈啪作響,因為當天是清明節,遠處還有溫婉的音樂傳來。

香格裏拉之名“硝煙四起”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裏拉。”自從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問世以來,作品中所描繪的香格裏拉就引起無數人的向往。

在《消失的地平線》中,康韋等四位西方人,戰時從南亞一個叫巴司庫的地方,乘機轉移去白沙瓦,被一個神秘的劫機者劫往香格裏拉藍月山穀,從而開始了一段神奇的經曆。小說中所描繪的香格裏拉,四處遍布著基督教堂、佛教寺廟、道觀以及祠堂。那裏的人們奉行適度原則,做任何事情都保持適度。小說中的香格裏拉,是包括雪山、冰川、峽穀、森林、草甸、湖泊等各種美麗自然景色的殊勝之地,是集中了金礦等各種財富的天堂,也是閑逸、悠遠、寧靜、和諧等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地。

那個理想中的王國四麵雪山環繞,大峽穀的穀底有無數金礦,希爾頓筆下那幾個失去方向的人,誤打誤撞進入了那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在那裏時間似乎沒有意義,他們覺得自己正處在東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隨著了解的深入,他們知道在那裏時間確實沒有意義,因為那裏的人們很長壽,各種宗教信仰並存。在一個喇嘛寺院中,他們見到了當地的精神領袖——一位活佛。在峽穀中人們活得逍遙自在,靜靜地享受陽光與雪山這些大自然的恩賜,卻對峽穀的黃金不屑一顧。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穀,形成香格裏拉社會,他們的信仰與習俗各不相同,但彼此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在香格裏拉的所有領域,在處理各教派、各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他們都遵守著“適度”的原則,他們認為,人的行為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罪惡的,隻有適度才是最完美的。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裏拉,始終都有一種和諧、寧靜充斥其間,成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類型、多種氣候、多種地理兼容並存的地方。香格裏拉已經成為了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一個精神世界的“烏托邦”。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香格裏拉成為永恒、和平、寧靜的代名詞,成為世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環境;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無數的探險家、詩人都去苦苦尋覓這個亦真亦幻的“香格裏拉”。香格裏拉,這一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藏文獻資料中就有記載,漢語拚音音譯轉寫作“xamgyinyilha”,意為“心中的日月”。“香格裏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淨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詞彙中它又是“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據藏經記載,其隱藏在青藏高原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由八個呈蓮花瓣狀的區域組成,中央聳立的同環雪山初稱為卡拉巴王宮,宮內居住著香巴拉王國的最高領袖。傳說中的香格裏拉人是具有最高智慧的聖人,他們身材高大,擁有自然力量,至今仍從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借助於高度發達的文明通過一種名為“地之肚臍”的隱秘通道與世界進行溝通和聯係,並牢牢地控製著世界。以至長期以來,這條所謂“地之肚臍”的神秘通道,一直作為迷戀並相信香格裏拉真實存在的人,去尋找香格裏拉王國的唯一標記。佛學界認為這隻是一個虛構的世外桃源,但成為無數包括藏傳佛教教徒在內的世人向往並終生追求的理想淨土。

1996年,雲南省政府組織了相關調研組,對“香格裏拉”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隨後得出“香格裏拉”就在雲南迪慶的結論,並於1997年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這一結論,隨之又申請把中甸更名為香格裏拉。而與此同時,四川的稻城等好幾個地方跳將出來,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香格裏拉”,一時之間,“香格裏拉”爭名之戰硝煙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