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寺石經
房山雲居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珍藏著14000餘塊石刻佛教大藏經板而被譽為“北京的敦煌”。石經山俗稱“小西天”,懸崖絕壁上9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之中共埋有石刻佛經1122部、3572卷。
雲居寺石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石經始刻於公元7世紀初葉的隋代,曆經唐、遼、金、元、明各代,綿延1000餘年,鐫刻不斷,共有大小經板14278塊,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佛教曆史的重要資料。雲居寺石經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石刻圖書。該石經刻製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數量之浩繁,篆刻之精細,不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北京地區其他的碑刻
“龍門”與“進士題名碑”
明清兩代凡是經殿士考取為進士、上了金榜的,經皇城的正門天安門送出長安左門,公布於眾,長安左門也因此被稱之為“龍門”。
明清實行的殿試科考製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時間是在陰曆三月地方各省的舉人,皆可進京應考。那麼明清兩代,經殿試考取為進士究竟有多少人呢?據《中國名勝詞典》中載:“明清兩代先後舉行進士考試二百零一科,取中進士五萬一千三百二十四人。”這麼多進士,在“進士題名碑”上均有銘刻。但明永樂十年以前的(進士)題名碑在南京國學;在北京成賢街的孔廟(今首都博物館)裏,大成門及先師門兩側的進士題名碑,是“永樂十六年丙申科起至崇禎十六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塊(中缺萬曆八年,崇禎十年兩碑)及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起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止共一百一十八塊。”這些進士題名碑對研究古代科舉製度來說是重要文獻資料。
“薊門煙樹”碑
“薊門煙樹”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其餘七景分別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居庸疊翠”、“玉泉垂虹”、“西山晴雪”、“金台夕照”和“盧溝曉月”。這“燕京八景”,如詩如畫,各具特色,曾吸引眾多文人墨客詠詩作畫。特別是清代乾隆皇帝為八景書碑題詩,廣為流傳。
所謂薊門,追溯起來,本指東周奴隸社會時期的薊城,故址在今北京西南廣安門一帶。據傳此地曾有兩方土埠,樹木蒼蔚,薊草成片,“晴煙拂空,四時不改”,堪為京都一絕。故元人謂之“薊門飛雨”,明代稱為“薊門煙樹”,並被選列為“燕京八景”之一。乾隆帝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在此建碑立亭。碑為漢白玉製,高3米,寬80厘米,厚25厘米。碑座為長方形須彌座,雕飾浮雲、蓮花等圖案。碑上原有亭,為黃琉璃瓦頂,罩於碑上,但可惜的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毀,唯碑幸存至今。
碑陽為乾隆皇帝的禦筆題名:“薊門煙樹”;碑陰為乾隆皇帝的禦題七律。詩曰:
十裏輕楊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邱。
青簾賃酒於何少?黃土埋人即漸稠。
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遊。
梵鍾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
“薊門煙樹”碑,作為曆史的珍貴遺跡,至今仍被保存在北京的薊門公園內,供遊人觀賞。
我國的這種傳統的刻石藝術,影響到社會生活許多方麵,所以,人們比較喜歡以石碑來命名地名,北京城,自然也不例外。
以碑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舉
石碑胡同(西城區):北起長安街,南至東城絨線胡同。門牌1號至29號,2號至50號。
石碑大院(西城區):北起葡萄院,南至五根檁胡同,東至大豐胡同。門牌1號至17號,2號至30號。
大石碑胡同(西城區):北起鼓樓西大樓,南至煙袋斜街。門牌1號至33號,6號至22號。
小石碑胡同(西城區):北起大石碑胡同,南至鴉兒胡同。門牌1號至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