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是一種睿智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輕鬆的心靈旅途,是一種真誠的自我歸屬。用雙腳走出自己的行程,找回真正的自己。
沙漠大行動(2011年10月15日敦煌)早就聽說敦煌有一處沙漠中的湖水奇觀,那就是月牙泉。它依偎在鳴沙山的懷抱之中,因外形酷似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今天,我準備和朋友從後山去看月牙泉,正好碰上客棧其他兩個人,其中還有一個外國朋友也要去,他們從客棧了解了路線之後,我們就一起出發了。
爬沙漠行動就此開始。爬沙漠比登山困難得多,每走一步,腳步都會往下滑,我的鞋子裏麵灌滿了沙子,於是脫了鞋繼續前進。之前沒有在網上了解路線,因此隻能跟著帶隊的老外走。我們要翻到山頂才能看到月牙泉。沒有走多久,我們停下來了,一方麵是因為要等時間,另一方麵爬得確實有點累了。坐在沙漠中,風一過滿口是沙。不過還是覺得很有趣,很久沒有和團隊一起行動了,似乎已經忘了和人一起合作的愉快,此時,我又重新得到了快樂。
站起身來,發現後麵有三個人沿著我們的腳步吃力地往上爬。他們上來之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上去。有一個朋友下到山底,準備走到山頂正下方然後往上爬,而我們則是沿著沙堆頂繼續爬。前麵還有一個人在爬,他的速度很快,後來才知道那個人是當地人。他是彎著身子,手腳並用,就像一個快速爬地道的人在小跑著上山,而我們這些沒有經驗的人隻能一步一步地慢慢走著。
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美麗的月牙泉。大家決定一起在這裏看日落,老外想出一個點子,叫我們一群人一字排開,在沙漠上隻露出自己的頭,一起拍一張照。後來才知道,老外已經50歲了,已經去過50個國家。等到日落之時,我們都被眼前美麗的景色驚呆了,在夕陽的照射下,整個沙漠一片金黃,就像金色的波浪,連綿起伏。一陣風吹過,天上也飄起沙子,風走沙落,就是下沙的感覺。
太陽下山了,我們準備回家了。下比上容易得多,有的人直接滾下沙漠,有的人翻起了跟頭,展現各種滑沙的姿態。忘記了辛苦,忘記了憂愁,忘記了趕路的艱難,忘記了在路上的那些坎坷。此時,我們都盡情地釋放著快樂。
野,是一種態度(2011年10月17日嘉峪關)在高速公路收費站攔到一輛車,能把我直接帶到嘉峪關。在車上,司機問我為什麼一直不工作而選擇徒步搭車旅行。
我解釋說,選擇徒步搭車旅行,在節省車費之餘,還能考驗一下自己的毅力。雖說這個季節出行已經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了,但我的目的不光是看風景。
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待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待膩了的地方去。
於我而言,長時間在外漂泊,沒有具體的行程安排和目的地,沒有小資情調,沒有如大眾一樣去景點參觀旅遊,我隻是一個勁兒地往前走,不停地穿梭。在路上,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需要去處理,隻是與當地的人簡單地相處幾日,也無須擔心居無定所,一路上有那麼多好心人給予我幫助。旅行隻是一個名義上的借口,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與陌生人交流,沒有競爭,沒有潛規則,人與人和諧相處。就在此時,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沒有了過去在腦中徘徊的痛苦,隻是簡單地相互了解彼此居住的城市、彼此的想法,不必用一些逢迎的話語去迎合他們,想到什麼說什麼,簡單的生活,連笑容都是那麼真誠。這就是一場心靈的旅行。
路上能碰到很多自駕的、騎行的朋友,或許作為局外人,很多人不理解我們這群人的旅行。
我不會如同大部分遊客那樣直奔某個景點,跟團去某一處遊覽,因為我有時間,我能夠從徒步和搭車的苦中得到樂趣,隻是在享受在路上的快樂。能夠結識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地方,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
了解一個地方,不是說要看到能夠代表這裏的文物景觀,而是要真正地去接觸生活在這裏的普通百姓,從他們那裏了解他們的現狀、習俗。看到他們對某件小事表現出來的眼神,就能知道他們的心態如何。有些人麵對突如其來的麻煩會眉頭緊鎖,有些人卻是不緊不慢地去處理。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待人處事方式,透過當地的生活習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對待生活的看法,他們對待時間的觀念,就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放慢腳步,認真地去看待周遭的人們。讓心與身體一起在路上。
絕處逢生(2011年10月18日蘭州)搭車到了張掖之後,天快黑了。蘭州的朋友已經幫我訂好了房間,所以今天無論如何都得趕過去。在高速公路上待了一個小時,沒有一點收獲,我做好了夜晚去服務站等車的準備。這時,有一輛運送牛奶的車停了下來,能把我帶到武威。從張掖去武威要4個小時,也就是說我晚上10點才能到達武威。聽司機說那裏是高速路的最後一個站點,有很多車,所以不用擔心,不過從武威去蘭州的路況不好,要5個小時才能到達。今天豁出去了,隻要能夠攔到車去往蘭州,再晚我也要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