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茶藝1(2 / 2)

編輯本段作家林政的網名

林政,本名林瑞和,曆史小說作家,著有長篇曆史小說《女奴》,原載貓撲,後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煮茶為其寫作時的網名。   林政同時也是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策劃編輯,負責與影視和設計相關的圖書的出版工作,引進了國外許多經典著作。

編輯本段煮茶的實際操作

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薑、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衝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來麻煩,喝起來也沒有茶葉的本味。   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而且不加入調料,人民嚐到了茶的清香。   明清以後,盛行泡茶,而且喜歡飲蓋碗茶。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飲。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衝泡方法

綠茶的衝泡,相比於烏龍茶,程序非常簡單。根據條索的緊結程度,應分

為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

發揮。

1 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 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

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幹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

似槍葉如旗;湯麵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

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2) 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

茶葉評審中,以5分鍾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45-55c。若高

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

這個時間不易控製。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

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

實踐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

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

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此種衝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樣適合於平水珠茶、湧溪火青、都勻毛尖、

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較緊結的茶。

2 條索鬆展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