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雲:“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絞枳炭”,“絞枳”是—種很堅硬的樹木,燒成炭後,絕無煙臭,敲之有聲,碎之瑩黑,是最上等的燃料。還有用烏欖核作炭的,火焰淺藍,焰活火勻,更是特別。
古人還講究火候。水煮得嫩,老與適中,加茶的時間與方法,煮茶的方式與“湯花”的好壞多少,其關鍵都看會不會掌握湯候。許明然在《茶疏》中這樣敘述道:“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鬆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呈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茶經》中也說:“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衝泡方法
綠茶的衝泡,相比於烏龍茶,程序非常簡單。根據條索的緊結程度,應分
為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
發揮。
1 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 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
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幹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
似槍葉如旗;湯麵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如碧螺春,此時
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2) 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
茶葉評審中,以5分鍾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45-55c。若高
於60c,則燙嘴也燙鼻;低於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
這個時間不易控製。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
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
實踐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
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齒頰生香,餘味無窮。
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此種衝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樣適合於平水珠茶、湧溪火青、都勻毛尖、
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較緊結的茶。
煮茶-茶藝的一種
茶是中國的“國飲”,也是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曆代茶藝精華、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藝專著的陸羽為傑出代表。陸羽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並付諸實踐,開創了飲茶新風尚,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唐皇宮每年4月也舉辦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門寺地宮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銀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據《農業考古》雜誌主編陳文華介紹,中國人在散茶衝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許多人曾依據《茶經》等文獻中的記載複原以陸羽煮茶法為代表的唐代茶藝,但大多是以文學家的想像展開的定性研究,主要體現表演價值。此次茶葉專家們以科學實驗為基礎,首次對唐代餅茶和陸羽的煮茶法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研究和成功實踐,這在茶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