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酒勁兒”哲學:喝的是酒,噴的是口水,講的是關係,辦的是事情,酒是用來吃的,親朋好友也是用來吃的。酒是社會關係的潤滑劑,隻是農業社會的溫情酒意,已蛻變為犀利的“攻關”工具,在現在的社會,人們好多事情,包括商業、哥們情、生意等等都是在酒桌飯桌上談成的,那麼你想知道請客吃飯在古代是怎麼回事嗎?那麼現在解酒飲料專家就給大家介紹下 古代請客吃飯宴席上的禮儀,讓您對我國的古代酒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宴會在賓禮活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宴會也不局限於賓禮活動中,《儀禮》中就有“鄉飲酒禮”、“燕禮”“公食大夫禮”,都是指不同宴會的場合中所應遵從的禮節。其實,隻要有宴會的場合都會有禮節的存在。這裏就介紹一些古代宴禮的知識。
說到宴會恐怕最重要的要數迎送和座次了,這方麵的禮數相當繁瑣,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古人特別講尊卑之別造成的。就迎賓之禮來說,如果主人與客人的地位尊卑相同的話,那麼他要到大門外邊去迎接;如果主人身份要尊於客人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在門內迎接。如果是君臣之間,那麼他們都隻需要站在房屋門口的台階上,君主要在這裏,臣子還要向台階下降一級。古代的房屋都是建在台上的,出門就有台階,像故宮內的房子都保留了這個習慣。其實故宮就是一個放大的標準庭院,午門就是大門,太和殿就是房屋。跟我們平常說的大門不完全相同。如果客人是不請自到,那麼他到大門的時候要“請事”,然後主人才好迎接。
進門的時候也有禮節,賓客要從左邊的門進,主人則從右邊的門進,要讓主人先進門。如果是大臣見了帝王,則應從右門,意思是臣子不能以賓客的身份自居,因為凡賓客都是要受到尊敬的,而帝王的情況是最特殊的,“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隻有臣子尊敬主子的份兒。進門後還有“三揖”的禮節,即曲揖、北麵揖和當碑揖。《儀禮?士昏禮》中說“揖入,至於廟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這裏出現了一個廟門,需要解釋一下,古代正式的會見是在宗廟中的,這是庭院最尊崇的地方,供奉著祖先的地方,凡家族最重要的活動都會在這裏舉行,也相當於一家之公共場所。後來演變為正屋,祠堂則另辟地方。所謂的三讓是指到廟門之前的台階時,要相互謙讓三次。之後,如果尊卑相同時,則要一起上,如果尊卑有別,則尊者先。
送客的時候似乎沒有這麼繁瑣,主人送於門外,要拜兩次,客人不需要答拜,離開就行了,注意,客人離開前行時,不應該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