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國情概況(1)(1 / 3)

曆史與政治

從石器時代布須曼人(Bushmen)的彩繪岩畫到班圖語係(Bantu——Speaking) 非洲人的南下,從大津巴布韋(Great Zimbabwe)的衰落到莫諾莫塔帕王國(Monomotapa或Mwenu Mutapa)的鼎盛,從阿拉伯人建立在東非海岸的貿易據點到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從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運動到災難深重的內戰血拚,從戰爭年代的敵對雙方到和平時期兩黨的同室操戈,從建國時親東方的一黨專政到效仿西方國家的多黨選舉……莫桑比克呈現給世人的是一部民族遷移與人種融合的曆史,一部侵略與反侵略的曆史,一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與鑄劍為犁、化敵為友的曆史。雖然今天的莫桑比克已進入到和平與發展的嶄新時代,人民安居樂業,萬物欣欣向榮,但紛繁動蕩的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導致政局依然風雲變幻、暗流湧動。

前殖民時期

莫桑比克最早的原始居民是布須曼人。大約公元前2000年,他們生活在這裏,以狩獵、采集為生,不懂農耕與織布,馬尼卡省(Manica)、讚比西亞省(Zambezia)和太特省(Tete)的一些山區至今仍殘留著許多布須曼彩繪岩畫,描繪了狩獵、舞蹈、性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這些幾千年前的作品是非常珍貴的資料,成為研究布須曼人最直接的文化遺跡。

布須曼人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石器時代曾廣泛分布於南部非洲,起源至今不詳,男性平均身高隻有155厘米左右,膚色呈黃褐色,更接近亞洲人。他們身材矮小,不擅戰事,在優勝劣汰的部族衝突中占盡劣勢,領地逐漸被南下而來的班圖人吞食。更悲慘的是17世紀遭到布爾人(Boer,遷往南非的荷蘭人及其後裔)瘋狂地屠戮,“布須曼”一詞即是布爾人對其蔑稱(Bush men:生活在灌木叢中的人)。有學者稱其為薩恩族,他們和身體特征較為相似的科伊族一起,合起來統稱為科伊薩族。為逃離白色人種的黑色統治,布須曼人遷入荒無人煙的卡拉哈裏沙漠(Kalahari Desert)。現在,布須曼人的數量正在銳減,他們仍在沿襲幾千年前原始的生活方式,為當今世界上很難再見到同類型的原始民族。

後來,氣候的變化導致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逐漸擴大化。為尋找更好的自然生存環境,生活在沙漠以南、赤道以北的班圖語係非洲人紛紛向南遷移,於公元1世紀前後到達莫桑比克,並與原有的布須曼人發生部族衝突。到了公元3世紀,班圖各族開始替代布須曼人成為莫桑比克早期土著居民,至公元10世紀完全定居下來,而布須曼人卻被驅趕到非洲更南麵的荒野地區,從莫桑比克的土地上完全消失。遷移而來的班圖人除了狩獵,還從事農耕、畜牧和織布,甚至後來與其他人種的貿易交往。他們以家族和部落為單位,以宗教為紐帶,建立了一些部族相連的酋長國或古國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卡蘭加人(Karanga)建立的大津巴布韋和莫諾莫塔帕王國。公元6——8世紀間,在津巴布韋與莫桑比克一帶出現了一個卡蘭加王朝並建造一座由巨型花崗岩石板壘成的今天被稱為大津巴布韋遺跡(Great Zimbabwe Ruins)的城市。千年來,大津巴布韋一直是卡蘭加人宗教和貿易中心,直至15世紀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卡蘭加族和紹納族(Shona)組成的莫諾莫塔帕王國的崛起與繁榮,並成功地抵禦了後來葡萄牙人從沿岸向內陸地區的侵入。

莫桑比克北部沿海地區在曆史上一直是個非常開放的地帶。大約在公元3世紀,阿拉伯商人最早到達這裏,拉開了莫桑比克曆史上最早的對外貿易。到了公元5─6世紀間,為尋找象牙與黃金財富,又有波斯、印度等不同地區的商人陸續抵達,東非海岸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文明─斯瓦希裏(Swahili)文明,並因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而在肯尼亞(Kenya)、坦桑尼亞(Tanzania)、莫桑比克、科摩羅(Comoros)和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沿海地區得到迅速傳播。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強盛,也把他們的影響傳遞至非洲大陸,在公元9─10世紀間,又有大批的阿拉伯商人和移民抵達東部非洲定居下來,並開拓一些新的貿易路線。到公元12世紀,阿拉伯人完成了他們的帝國擴張,在東非海岸北至索馬裏(Somalia)、南至莫桑比克之間建立了許多貿易城鎮或貿易中心,諸如馬林迪(Malindi)、桑給巴爾島(Zanzibar)、馬菲亞島(Mafia)、莫桑比克島(Mozambique Island)、彭巴(Pemba)、貝拉(Beira)等。非洲內陸的黃金、象牙和奴隸由此銷往外部世界,遙遠的中國、印度和波斯灣(Persian Gulf)的商品通過絲綢之路再由阿拉伯人運抵這裏。至今,在莫桑比克島聖保羅宮(St.Paul’s Palace)內,仍收藏著阿拉伯人與當地人之間物物交換的商品:中國的陶器和瓷器、印度的繡帷與花毯、波斯的窗簾等,再現了當時東非沿海商貿繁榮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