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腦電圖的分析,正常人人睡後出現慢波、快波兩種交替睡眠狀態。
慢波睡眠呼吸均勻深而慢,脈博、血壓平衡,腦垂體分泌增加,促進身體合成代謝,這對體能的恢複極為有益。它的特點是不怎麼做夢。
入睡期:此時閉目、無語,但意識仍清醒。
淺睡期:已進入睡眠狀態,但睡得不深,易喚醒。
中度睡眠:睡眠逐漸加深。
深睡期:此時進入深度睡眠,即平時所說的“睡得香”。
快波睡眠
快波睡眠時眼球快速轉動(每分鍾60次左右),入睡後易做夢,故又稱“快眼動睡眠”或“有夢睡眠”。
全身骨骼肌肉緊張度明顯降低,眼球轉動快速,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比慢波睡眠時多30%~50%,腦力得到充分恢複,但睡中做夢比較多。不同年齡的人快波睡眠在睡眠周期中占多少有所不同,小兒約占1/2,這對小兒大腦發育極為有益;成年人占1/4。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構成一個“睡眠周期”,曆時約2個小時。快波睡眠時最不易喚醒,屬於“睡得香”時期。如此循環,一整夜的睡眠中約有4個睡眠周期。
常做美夢能延年“周公解夢”雖然充滿迷信色彩,但科學證明它將夢分為好、壞兩種看法是對的。我們以往將做夢完全歸咎於大腦休息不好,其實不然。
做夢有益於大腦功能的恢複和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能為腦神經提供一種經常性的有益刺激,使中樞神經係統調整到一種準備狀態,以防止大腦在夜間停止活動而喪失功能,並使大腦中的信息得到重新清理。
近來美國普爾大學羅傑斯教授研究發現,人在做夢時會產生大量的來自骨髓和淋巴結的物質,有防治疾病之效。科學家研究認為,夢是各個神經中心受到電刺激的結果,如果某一中心點受到傷害,就形不成夢,或成為一種殘缺不全的夢。因此,夢少或無夢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倫敦英國皇家醫院的醫生發現,有些病人訴說頭昏頭痛,並稱睡眠中不再做夢,後來檢查發現這些病人有輕度腦出血或長有腫瘤。有學者認為,夢是人的第二精神世界,如果無夢就可能導致人體一係列生理、心理異常反應。日本山梨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時會產生有夢催眠肽和無夢催眠肽兩種物質,美夢多的人腦中有夢催眠肽含量高於無夢催眠肽,可以益壽延年。生理學家對貓和猴子的實驗中發現,在注射有夢催眠肽以後,大大提高了猴子和貓的平均壽命。並表明做夢時間與壽命長短成正比。從生理活動看,壽命與陝波睡眠密切相關,做夢也在進入快波睡眠以後。增強快波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可以延緩衰老。
惡夢則常是病痛或不良刺激的反應。如夢見身處危險高地甚或跌人深淵,往往是心髒受壓或供血不良;夢見步履艱難,常是下肢關節酸脹的反應。
時間、姿勢和方向睡眠時間
據研究,睡眠時間的長短與人的健康和壽命密切相關。美國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每日平均睡眠在8小時左右的人壽命最長,平均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死亡率是前者的兩倍。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使人體產生活力外,還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記憶力等多種功效。俗話說:“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覺老”。
不同年齡、不同勞動強度,睡眠時間長短不同:嬰幼兒每天睡十四五個小時,青少年睡八九個小時,成年人每天睡8個小時(含午睡)。隨著衰老,睡眠時間延長而熟睡時間短。我們調查:90~99歲每日平均睡10。2小時,百歲老人每日平均睡12.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