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良好習慣保平安(1)(2 / 3)

已有飲酒習慣者要限量。提倡飲少量低度酒,例如每日飲紅葡萄酒50~100毫升;已有飲白酒習慣時,每次以一兩(50克)為宜,每周不過3次為好。各種酒的質量必須符合標準,以免急(甲醇濃度高可致死)、慢(如亞硝胺等累積致癌)性中毒。

凡患有肝炎的,嚴禁飲用任何酒類;患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病的不宜飲白酒。

飲酒同時吸煙,能加重毒副作用;酒後服安眠藥,可抑製呼吸中樞。

民間流傳的雄黃、朱砂酒中含砷、汞等有毒物質,應屬禁忌。

生活講規律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和自轉,形成年有四季,月有三旬,日有晝夜,支配著自然界出現普遍的、周期性的規律活動。一切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規律化活動中。

人類的生理活動是很有規律性的:心跳每分鍾60~80次,呼吸每分鍾16~18次;進餐前或見到味美的食品,消化液分泌自然增加;淩晨清醒前,血壓、脈博、呼吸加快,神經開始興奮,內分泌活動加強,生理上處於高潮狀態,為覺醒和一天的活動做準備;經過一天工作,到了晚上,一切生理活動減弱而逐漸處於低潮,於是感到疲勞困倦而入睡。這種周而複始的生理活動節律,隨著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環境、不同勞動條件有序調整,終其一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從先天遺傳看,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調節生活規律的“生物鍾”。一種是分子生物鍾,它位於細胞核內染色體的端粒區,負責支配壽命節律,控製人體通過“出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的程序,走完生命的全過程;另一種是化學生物鍾,它位於大腦中的鬆果腺內,通過分泌“褪黑素”,統管、調節身體一切生理活動的周期節律。

從後天環境看,也主要有兩大方麵影響生活規律。一是為適應賴以生存的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氣溫、氣濕、四季、晝夜、飲食營養……),使體內生理活動節律有序的調節;二是為適應不同的職業條件和生活方式而培養出一定的生活節律。正是因為這種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結合,從而使得人們的日常活動長期處於相對規律化之中,周而複始地按時運轉,這就形成了動力定型。

順應生物鍾的生理活動節律性運轉,加強生理活動節律性的培養,就會建立最正確、最合理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早在2000年前,《黃帝內經·素問》就提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國內外百歲老人的長壽經驗之一也是“一輩子把生活和工作安排得很有節律性”,正是驗證了這個實質性問題。

反過來說,如果違反生活規律,哪怕是一餐不吃飯,一夜不睡覺,都會給生理上、精神上帶來不利影響。反複為之,就會有損健康和壽命。在日常生活中這類事例很多。例如:司機們常因為不能按時進餐,而消化液(胃酸)的按時大量分泌,刺激胃黏膜,常致潰瘍病高發;個別中老年人因連續打牌、遊樂,心腦血管係統得不到及時休息,常致中風;工作緊張有序的工廠工人,一旦退休後慢性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反而明顯升高。都說明長期規律生活形成的動力定型一旦被破壞,就會導致健康狀況顯著下降。而像書法家、畫家、山區農民、家務勞動者中長壽的比例較大,與他們職業所形成的生活規律,直到高齡沒有改變有一定的關係。

基如上述,離退休後仍應從事一定量的原有工作,或在原有工作時間範圍內尋找新的興趣愛好,使原已形成的動力定型不致受到大的影響並逐步建立新的動力定型。對原已養成的生活規律應繼續遵守,特別要做到:起居有常,早起早睡,堅持晨練30分鍾左右;飲食有節,饑飽適中,睡前莫飽餐;勞動適度,勞逸結合,既要隨增齡而減少腦、體力活動,也不可閑懈無聊;遊樂適度,睡前勿過度興奮。

提高睡眠質量睡眠兩狀態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一種生理性保護。人在睡眠時,機體一切生理活動變得緩慢,多數器官處於基礎代謝狀態,肌肉鬆弛,心跳、呼吸減慢;胃腸道分泌減少。全身代謝的能量消耗大大下降,並在不斷積累新的能量供第二天機體之需。可見,睡眠對人體的健康與長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