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類年齡分期變化的啟示(2 / 2)

60~89歲

已進入老年期,此時期常患有一種或兩種以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麵臨抗衰老與防治疾病雙重任務,目的在提高生存質量,延長有生活能力的健康期望壽命,力爭活到應有最高自然壽限。為此,基本上要做到: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力爭為社會繼續做出貢獻。

遵循堅持活動,情緒樂觀,生活規律,營養適中,戒煙少酒,講究衛生的24字核心長壽經驗。

日常活動充實,興趣廣泛或專一,切忌“閑懈無聊”。

對待疾病應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不背包袱;切忌亂求醫、濫用藥。

主觀上追求健康長壽,客觀上順其自然,在醫師指導下,長期、少量應用有效抗衰老藥物。

如能實現抗衰老四步曲,則將“不求壽而自延”,並將大大提高全民健康素質水平。

健康老人的標準老年期是多事之秋,既有各係統衰退變化所引起的反應,又難防某種老年病侵襲所帶來的不適,同時,還有一個亞健康問題,即由於衰老、緊張、精神壓力等所致的介於健康與疾病之問的特殊狀態,如全身不適、心慌氣短等。應做到:五快——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三良好——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事能力及良好的人際關係。

健康的標準受各國文化背景,生活道德規範等影響,並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不同的評價,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日本等都有健康標準提出。

中華醫學會提出的健康標準:軀幹無明顯畸形,無明顯駝背等不良體型,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偏癱,老年性癡呆及其他神經係統疾病,神經係統檢查基本正常;心髒基本正常,無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陳舊性心肌梗死)等,及其他器質性心髒病;無慢性肺部疾病,無明顯肺功能不全;無肝腎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惡性腫瘤及影響生活功能的嚴重器質性疾病;有一定的視聽功能;無精神障礙,性格健全,情緒穩定;能恰當地對待家庭和社會人際關係;能適應環境,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學習、記憶能力。

這10條標準較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更全麵、具體。遺憾的是不能主觀自評,一定要經過體檢才能得出數據,看自己是否符合標準。通過實際調查後發現,70%以上的老年人達不到這個標準。他們或因病而不能盡終其天年,或因殘疾而熬過痛苦的後半生。由此可見,當前延緩衰老的現實意義是減少病殘,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健康期望壽命。

健康期望壽命新概念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既不能用上述健康標準去要求,也不都是病殘需人照顧。他們的健康標準可以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期望壽命新概念——無殘疾的、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壽命來恒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健康長壽”的意思。希望老年人都能健康地盡享自己應有的“天年”。

老友久別重逢,見麵的第一句話常是:“你比過去老多了。”究竟老了多少?誰都說不清。如果能判斷衰老速度,就可以檢驗某種藥物有沒有抗衰老效果,就能知道自己或某人在幾年內老了幾歲,大致能活多少歲。這是抗衰老研究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國內外學者們提出的測定指標從數個到數十個不等。遺憾的是,有的測定方法複雜、計算技術難度大;有的可靠性不強,並且,絕大多數沒有得出各個年齡層次的可用參考指標。現將比較常用且容易自測的一些方法作一簡介,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