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功夫》中古箏樂曲的視聽體驗研究
影視藝苑
作者:楊靜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是其發展中的巨大飛躍,沒有聲音的電影缺少了審美魅力,沒有音樂的影片缺少了烘托氛圍。在電影製片的內容中,音樂扮演了重要作用,電影和音樂的美妙結合,共促融合發展,創造了一部部讓人驚歎叫絕的電影大片。電影適時巧妙運用音樂能夠讓人產生獨特的心理體驗,同時也讓人產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共鳴。古箏作為中國傳統代表樂器,是中華音樂文化的象征,承載了豐富的審美內涵。多年來,中國電影大片巧妙運用傳統聲樂成就了一部部著名影片,不論是張藝謀在《黃土地》中運用具有西北風味的腰鼓舞,還是電影《紅高粱》中盡情唱響齊魯大地的出酒歌,其壯觀的場麵、震撼的聽覺、地域的風味和審美的意境,對電影的成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以電影大片《功夫》中古箏樂曲的巧妙運用為案例研究,詳細闡述古箏樂曲在影片中運用的巨大作用。希望於通過闡述古箏樂曲在影片中巧妙運用,來給更多的藝術創作提供有力的審美指引。
一、 古箏樂曲的獨特美學內涵
在中華民族的樂器發展中,古箏承載了中華音樂的獨特審美功效,這種民族樂器通過變幻無窮的演繹,營造出不同氛圍的審美意境。古箏樂曲會讓聽眾在輕鬆自然中進入審美佳境,使觀眾心靈受到熏陶。從古至今的古箏樂曲中也有很多家喻戶曉、過耳不忘的優秀作品,像《高山流水》《漢宮秋月》等經典古箏樂曲曆經長久而不衰,深層次地去追究原因其實與古箏的獨特構造有較大關係。古箏的造型形狀尤其樂器的獨特性,整體看上去很像一個長方形的櫃台。這個“長方形”功能卻十分奇異,“長方形”更像是一個現代化的精巧小型音箱,體現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創造的高超性和獨特性。在古箏的整體構造中,能夠自由運動的“箏柱”在發揮作用時顯得尤為重要。古箏演奏者身著華服,再輔之以靈動的手指輕輕撥動箏弦,扣人心弦的箏曲也就隨之緩緩傳播開來,沁人心脾,產生美感。據有關文獻記載,古箏演奏最早起源於我國的西北部分地區,最後經過不斷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受到越來越多音樂人的喜愛和追捧,古箏的快速傳播其實與古箏樂曲自身獨特的審美性和實用性息息相關。古箏樂曲還常與其他民間樂曲相互融合,各種樂曲的巧妙結合更彰顯出古箏獨特的美感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總體來說,古箏曲的美學內涵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麵:大多數古箏樂曲的音色優美至極,極易撥動人的心弦,體現出古箏的力速性;古箏樂曲不受音域限製的特點,讓人欣賞完古箏樂曲後心胸也隨之變得寬廣,彰顯出廣博吸收的包容性;無數古箏樂曲演奏者在演奏時演奏者們通常都會保持肢體上的平衡,演奏動作的優美協調,使得古箏樂曲演奏場麵外觀呈現出一種高貴狀態,這充分體現了古箏的文雅性。除此之外,我國眾多優秀的古箏樂曲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道家和儒家美學思想的影響,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美學價值。
二、 古箏樂曲在影片運用中的高潮與期待功效
在電影作品中科學合理運用古箏樂曲,讓傳統音樂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載體,在著力刻畫影片人物的情感,突出影片的趣味性,製造故事的戲劇性,營造特別的影片氛圍等諸多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功夫》這部影片之中,通過對古箏音樂《箏鋒》《東海漁歌》等適時巧妙地融入,收到了成功的效果。在影片《功夫》中除了締造極其宏大的場麵造勢之外,在凸顯主要人物性格和營造某種特定氛圍時,還獨具匠心地運用了很多背景音樂為影片增添亮色。這些優美、意蘊深厚的音樂緊扣觀眾的心弦,其打鬥高潮中運用古箏樂曲,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樂器美,既表現了中國功夫的搏擊力量,體現了功夫在內力的意境;也闡釋了中國功夫的柔美文化,體現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道家文化,二者有機結合,一張一弛,相宜得章,給觀眾帶來了無窮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