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拒絕老人再婚的子女仍然很多,電視上經常能看見一些節目,因為老人想再婚,結果全家人鬧得不可開交。當然,這裏有財產的因素,但確實有很多人,覺得自己老爸、老媽幾十歲的人了,再婚是給全家都丟人。
其實有什麼丟人的呢?他隻是覺得寂寞,想找個伴兒。在九種體質當中,有一種體質叫做氣鬱質,這一類型的人,有些還沒有到達抑鬱症的程度,但是他的內心充滿灰色的調子,很糾結,有可能看到一排路燈都亮著,就一盞壞掉了,也會馬上情緒低落,有哀傷的感覺。即使是這樣的人,他潛意識裏也不想一個人呆著,也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環境中,這是一種內心裏生發出來的"自救"反應。
老年喪偶,也正是如此。有些做子女的不理解,覺得媽媽剛走,你就想找別人?現在有個詞叫鰥夫。鰥是一種魚,魚是從來不閉眼睛的,用鰥夫來形容失去伴侶的男子,很恰當地說明了男人內心的憂愁和思念,導致徹夜不眠。失去相伴數十年的伴侶,他內心的哀傷和孤獨,任何人都無法理解,包括兒女。
在這段難熬的時期,能碰到一個讓他重新找到快樂的人,是他的幸運,也是做兒女的幸運,所以為什麼要阻止老人再婚呢?
3.建立自己的老年生活
佛家有句話:無欲則剛。把這個"欲",簡單理解為對錢財、美色等物質上的貪婪並不十分準確,父母對孩子好,百依百順,含在嘴裏都怕化了。但是,如果做父母的,將這種好,當成索求子女回報的籌碼,也是一種"欲"。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當自己一輩子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沒有按照既定的路線去發展時,必然要遭受打擊。
其實,老人也需要獨立,不要全將自己對老年生活的憧憬,架構在兒女身上,要學會為自己找到快樂。
王琦教授: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很多人,從年輕時就立願,我要趁年輕賺多少錢,然後就可以退休養老了;不管生多少孩子也一定要生到兒子,好給自己養老送終……但是有句俗話叫"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聽上去很悲觀,細琢磨卻非常有道理。
前陣子播了一個電視劇,叫《老牛家的戰爭》,說一個叫老牛的老頭兒,老伴兒剛去世,兩個兒子,為了爭家產,把半癱的老牛給扔荒郊野外了,女兒倒是很孝順,但是自己生活條件又太差,幫不上什麼忙。
這就充分說明:人到老,有錢沒有用。因為錢帶不來快樂,也不能為孩子們帶來快樂,你可能想幫大的一把,二兒子覺得你想把財產都留給老大,你想給閨女買個項鏈,大兒媳婦會覺得你這個做公公的偏心……結果你的好意,卻造成了孩子之間更深的矛盾。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便是孝順的孩子,他成家立業之後,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創業、養家中去了,沒有時間回來看你,你也不能怪他,因為他也在重複你曾經的理想:賺錢、養兒防老。
寫作了《竇娥冤》的關漢卿,在一本小說裏有這樣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我覺得他是一個看透了人生的人,盡管做父母的生養了孩子,但是子女的命運,盡管與你有所交集,但是作為個體生命,他們的人生,仍然是父母很難幹預和改變的。
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說:我們要在社會快速跳動的脈搏中找到穩壓器,我們依舊要在世界的不確定性中握緊方向盤。
對老年人來說,這是一句對未來人生方向的指引,我們可以為變老做好一切準備,心理的、生理的,但是一定不要服老,仍然要找準自己的社會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過一種獨立的,從內心就"閑庭信步"的生活。
具體來說,可以將對兒孫的關注,轉移到關注自己的生活品質上來,不用花很多錢,比方選擇睡硬板床,多鋪幾層褥子,選一個偏低稍長的枕頭,保持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睡得好,精神才好。早起,出去散散步,買點菜,順便曬曬太陽,也花點小錢,給自己買個按摩腳盆,每天用熱水泡泡腳。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每天做幾個蹲起,鍛煉腿腳,動作一定要慢,不要讓過快的血流速度衝擊了心髒和大腦,以微微出汗為度。
花甲之年,作為男性象征的睾丸也會慢慢退休,經常按摩一下,或用溫熱水洗會陰部及睾丸,促進血流速度,延緩衰老。
扣齒也是很好的"運動"。每天都想著將這些運動做一遍,再養隻小鳥、小狗做寵物,沒事兒就出去遛遛,生活充實了,身體也一天天強健,很多煩惱和憂慮自是不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