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膳方
蝦皮豆腐
用料:蝦皮20克,豆腐50克,鹽少許。
製作:蝦皮洗淨,豆腐沸水燙過撈出切小塊。蝦皮入鍋,加水半碗煮沸,再將豆腐塊入鍋,共煮沸10分鍾即可。
功效:營養豐富,預防佝僂病。
清燉二骨湯
用料:豬骨頭250克,黑魚骨250克,鹽少許。
製作:豬骨,黑魚骨洗淨,砸碎,加清水適量燉至湯呈白色黏稠時,加鹽少許調味。充渣飲湯。
功效:補虛益腎,補充鈣質。
小兒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兒呼吸道細菌性傳染病,致病菌為百日咳杆菌。由飛沫傳播,病人是唯一傳染源。因免疫力不強,一次感染後或全程免疫接種後仍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3個月以下嬰兒發病率較高。由於咳嗽漸漸加劇,出現痙攣性咳,持續時間2~6周,甚至長達2個月以上,確實為嬰兒帶來極大痛苦。
痙咳期的特點是一連串陣咳後伴一次深吸氣,出現吸氣時的高調雞鳴樣吸氣性吼聲,稱“回勾”。咳後常以嘔吐出大量黏痰及食物為結束,由於劇烈咳嗽及嘔吐,舌向外伸常導致舌係帶損傷、出血及潰瘍。劇咳也使麵部浮腫,眼皮浮腫,結膜充血出血,麵部出血點等等。咳時身體屈曲,表情痛苦,情緒緊張。由於咳嗽時間長,病程影響孩子營養吸收、睡眠等等,尤其對小嬰兒生長發育十分不利。
目前用紅黴素或氨苄青黴素治療後,病程有所縮短。除藥物治療外,百日咳的護理很重要,要讓患兒在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的病室中生活。要求安靜、整潔,任何不良刺激都可誘發痙咳再次發作。禁止煙霧的環境。為防止嘔吐采取少量多餐的進餐方法,供給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飲食。小嬰兒睡眠時應側臥位,並應有人多加照顧,以免痙咳嘔吐造成窒息。室內要求一定溫度及濕度,還可用霧化吸入,使痰易咳出。
百日咳除接種菌苗外,還應徹底隔離患兒,尤其托幼機構更應做好隔離檢疫。
食療膳方
柿餅羅漢果湯
用料:柿餅30克,羅漢果1個,冰糖25克。
製作:將羅漢果和柿餅水煎30分鍾,加上冰糖溶化攪勻即可服用。
功效:清肺熱,去痰火,止咳嗽。
橄欖燉冰糖
用料:生橄欖10粒(打碎),冰糖25克。
製作:隔水燉50分鍾即可服用。
功效:清肺利咽,生津解毒。
發燒
“發燒”是人們最不願意聽到的字眼,尤其是如果燒在孩子身上,父母就更是心驚肉跳了。其實撇開那場令人聞之色變的非典不談,小兒發燒本來是常有的事,是孩子機體對致熱原的一種保護性生理反應,也是他們戰勝疾病的有效方法。隻不過有時發燒也存在假像,特別是以下兩種情況父母要學會區別:
體溫高並不一定全是發燒,環境等因素也影響體溫
如孩子在高溫的環境中,或者運動、哭鬧過後,也會出現體溫波動。若僅有短暫的體溫波動,體溫在37.5℃~38.0℃之間,又沒有其他異常表現,父母可繼續觀察孩子的體溫變化,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還有的孩子容易緊張,一遇到考試或者比賽,會因為焦慮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出現體溫升高;一旦考試或比賽過後,體溫就會自動降至正常。
感染等疾病因素引起的發燒則不同,孩子除了體溫升高之外,同時還會出現麵色蒼白、情緒不穩定、惡心嘔吐、腹瀉等其他異常表現。由於小兒個體存在差異,發熱的表現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用手觸摸四肢及額頭也許很難察覺,最好以觸摸胸腹部感覺為準。
假冷真熱
孩子可能本來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摸上去卻感覺冰冷,直到體溫逐漸下降以後,手足皮膚才又慢慢地熱起來。這是一種假冷真熱現象,3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多見。
假冷真熱的原因主要是小兒,特別是嬰幼兒的四肢血量少於內髒,由於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較成年人容易發涼。再加上小兒神經係統的發育尚未完善,負責管理血管舒張、收縮的植物神經易發生紊亂,一旦發生高熱,便更會導致四肢末端的小血管處於痙攣性收縮狀態而發涼。不少父母不了解這種情況,一發現小兒四肢發涼,就誤以為孩子受寒怕冷,馬上用厚衣棉被將孩子緊緊包裹起來,結果使得小兒的體熱得不到及時散發,體溫越升越高,甚至發生高熱驚厥或“類中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