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每杯約240毫升),以便適量供給維生素B2、蛋白質、鈣質等營養素。
(3)每日要攝取適量的深色蔬菜,以獲得維生素B及鐵質等營養素。
(4)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早餐。現在許多學齡兒童由於早晨要上學或有不良習慣,父母又忙於工作,往往不吃早餐或隨便草率應付一下,這是對健康十分不利的。早餐一定要吃,而且一定要吃好。
(5)除正餐外,其間可供應1~2次點心。點心應含有豐富營養素,避免高熱量食品。可選擇豆漿、水餃、麵條、三明治、餛飩等食物。
防止學齡期孩子產生不良心理及性格
學齡期孩子不良心理和性格的產生,常和家庭、學校教育不當有關,以下幾種情況是應竭力避免的:
(1)過分照顧:不敢放手讓兒童獨立活動,使兒童性格變得消極、依賴、缺乏責任感和忍耐力,出現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遇事優柔寡斷、無主見的不良習慣和品質。
(2)過於溺愛:易造成兒童撒嬌、放肆、神經質、自私等不良心理質量。
(3)過分冷漠: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愛撫和必要的引導,會變得喜歡惹是生非,行為易帶有攻擊性,有的出現感情冷漠,缺乏愛心。
(4)過分嚴厲:缺乏對孩子的內心情感交流導致孩子出現膽怯逃避或凶暴反抗兩種極端,使孩子養成為了自我保護而說謊、言行不一的壞習氣。
(5)忽冷忽熱,反複無常:會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定、多疑多慮、缺乏判斷能力。
總之,孩子的心理性格的形成,父母的影響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應對子女愛而不嬌,嚴格而民主,使兒童養成熱誠、活潑、端莊、獨立、協作,善於與別人相處,社會適應力良好的性格。學校的教育可補償家庭教育的不足,隻要家庭、學校互相配合,師長言傳身教,就會使兒童身心健康正常發展。
學齡期孩子應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
對學齡期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非但關係到孩子日後正常的社會交往、戀愛、婚姻、家庭生活,還會影響其心理發展。
性別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說明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一種社會角色,它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如,人們要求男性體現出陽剛之氣,女性表現出陰柔之美。雖然男女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性別角色卻是從兒童時期開始受到成人影響、教育的結果。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以後就開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別角色意識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
6~12歲的學齡階段,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社會知識和興趣的培養上,這個階段屬孩子性別意識的潛伏期。所以,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有益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能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後正確處理兩性關係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礎。
醫學研究發現,學齡階段所受的影響要比青春期階段所受的影響大得多。在心理谘詢中,很多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都會追溯到學齡階段的經曆。但是,現在的性別教育存在著一些誤區或缺失,這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別角色的錯位,帶給孩子的將是心靈的扭曲和傷害。例如,國內外兒童教育專家都指出,幼兒園分廁對孩子性別意識的認知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幼兒園中,男孩女孩共享一個廁所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一點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