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克為什麼找張涵予演楊子榮?(1 / 1)

徐克為什麼找張涵予演楊子榮?

星聞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從4年前開始籌備,其間經曆各種變故,但有一點導演自始至終確定不疑——飾演揚子榮的人選隻有一個,張涵予。

劍一抽出來就知道砍誰 “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心中都有英雄夢。”張涵予說,“有的人喜歡焦裕祿,有的人喜歡草原英雄小姐妹,我就喜歡楊子榮,因為他刺激、有挑戰性。他可以置身於這麼危險的環境,還這麼泰然自若,入虎穴完成了這個任務,就是個傳奇。”

1964年出生於幹部家庭的張涵予在甘家口機械部大院長大,四五歲時第一次拿到《智取威虎山》的連環畫,“直接看傻了”。八大金剛、土匪、座山雕,楊子榮打虎,“那麼多槍”。小男孩對於戰爭、冒險、勝利、榮譽的向往被激發了出來。那時風靡的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他聽一遍就會。

每天出門前,張涵予都要按照楊子榮的樣子打扮一番,戴棉帽,穿綠軍裝,背武裝袋,沒靴子就用雨靴代替,沒虎皮坎肩就穿毛坎肩,哼著京劇中小常寶控訴土匪罪狀的段子呼朋引伴,在街上邊走邊唱《林海雪原》和《打虎上山》。

11000公裏之外的美國紐約,中國領事館放映的《智取威虎山》激起了另一個年輕人的創作欲。

當時的徐克還沒有當導演,但就是覺得這個故事跟自己有關,如果有機會把它變成自己的電影會很有意思。幾年之後,在和導演謝晉一同吃飯時,對方問他,你是拍武俠片的大師,如果回國拍片,你最想拍什麼題材?徐克想也沒想地答,《智取威虎山》。

雖然生長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但當徐克找到張涵予時,兩人不謀而合。“等太久了,三十年磨一劍,把劍一抽出來就知道砍誰,你明白嗎?”張涵予說。

電影最終在2013年12月19日開機,那天是張涵予的49歲生日,即將“知天命”之年實現了孩童時期的願望,他將這視為徐克送給他的大禮。

在劇組的日子,喜歡唱戲的張涵予每天都用手機連著音箱聽《智取威虎山》的樣板戲。“在白雪皚皚的東北,拍著《智取威虎山》,聽著《智取威虎山》的京劇,感覺特別好”。

一升國旗就掉眼淚 張涵予在代表作裏演得幾乎都是英雄人物,《集結號》裏的穀子地、《風聲》裏的地下黨“老槍”、《十月圍城》裏的孫中山、《廚子戲子痞子》裏的愛國青年廚子等等,不難看出兒時萌芽的英雄情結。

“我覺得現在正能量太少了,需要一些熒幕形象出來,激勵人、鼓舞人。我們現在不是老說正能量嗎?就是誰也不願意生活中老有負能量的東西,對你身體也沒好處。我這些角色幾乎都是正能量。”

幾年前拍《風聲》的時候,他和周迅分別飾演地下共產黨員“老槍”和“老鬼”,經曆國民黨非人的酷刑折磨也堅持將情報送出。周迅問他,為什麼這些人連生命都不顧,就要獻身於這個事,她不能理解。在大院中長大,從小受英雄主義熏陶的張涵予毫不含糊的告訴她,就兩個字,信仰。

“其實當今我們更需要英雄,但現在太少了,沒有人提了,一提信仰、英雄這些東西都覺得不靠譜。但其實你作為一個普通人,看這個(《智取威虎山》)還是會對他(楊子榮)肅然起敬。”

張涵予說自己特別愛國,在電視上看到升國旗都會掉眼淚。“我就是這樣一人,那個音樂一響就能觸動我,我控製不住,也改不了了。我真的是一個特別特別愛國的人。”

越大的東西越難燒 不止一位采訪過張涵予的記者在報道中寫過,張涵予不像這個圈子裏的人。不愛製造話題,不喜歡談家長裏短,隻要不工作,就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除了演員的角色,張涵予更適應的是“宅男”身份。在家讀毛澤東詩詞,唱京劇,鬥蛐蛐兒,有興致的時候寫寫毛筆字,畫兩筆畫,拉拉京胡。

在44歲出演《集結號》之前,他配了10年音,跑了10年龍套,出現在了8部馮小剛的電影中,不是葛優的一個隻用“嗯嗯啊啊”接電話的同事,就是傅彪身邊一個沒有名字的朋友。有記者問張涵予,44歲是不是有點晚?他說覺得挺好,大器晚成。“我喜歡古玩我知道,這詞是從瓷器來的,燒小煙灰缸,一天就好,燒大缸,燒一年也不一定好,一打開窯可能就壞了。越大的東西越難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