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養豬養雞農村事學校放假搞農忙
自從田地到戶後家家堪(養)雞堪(養)豬是必有事兒,堪豬有肉吃,堪雞有蛋吃能補點營養的。
經濟充足點的人家都養好幾頭豬和幾隻雞,沒有錢的人家雞才幾隻,豬一頭還是賒欠來的。養豬了,過年才有肉吃。
不管豬多雞少家家會在離家很近的地方搭建豬磚(豬欄)來養豬,還會在韜(堂屋)的或灶哈(專門燒飯的廚房間)做個雞籌(雞窩)來養雞用。我說:“養雞了,才有蛋吃。雞蛋是好東西喲!”
開始可以向有母雞的人家捉小雞來養,養大了會遜(下)蛋後會把雞蛋給些他作為捉細雞兒的錢,可利用雞下蛋蛋部(孵化)雞的原理,慢慢地你家也會雞成群的。雞蛋還可以賣給別人換個錢來買油買鹽的。來客人了雞蛋也是唯一的一碗可以拿出手的葷菜。
起碼說雞蛋也算小葷吧,自己臉上有光客人也心裏高興,因為感覺得到了尊重。有的親戚養雞了,細雞兒多也會送一兩隻給你養的。有的人看見鄰居家部(孵化)雞兒,事先說好了就放去幾個蛋讓雞給部一下。人家說:“反正是部,放就放幾個蛋吧!”
雞要部細雞兒時它不但不遜(下)蛋還會時常爬在雞籌(籠)裏不出來,即使出來了翅膀是張開著的,嘴裏還不停地“咯咯”地叫,這時主人看它想部(孵化)後代了,就趕緊給它做產房,產房是一隻籮筐和稻草加工的。籮筐裏麵放一半稻草,再把雞蛋擺好在草上,然後把雞把進去。雞把進去後就不動了,把翅膀張開護住雞蛋。
你還要在籮筐上麵放下篩子反扣著,再在上麵放一把沙鐮刀護邪氣用。一天中要把雞婆放出來喝水吃食的,這時你剛好看看,如果蛋兒沒有效果你要放溫水催一下,也許剛好細雞兒破殼而出山呢!過些日子就會聽到細雞兒的叫聲。細雞兒部好了,經常在地上灑點細米兒,母雞會圍著細米兒轉“咯咯”地叫著,細雞兒嘰嘰喳喳的叫著啄米吃。
我會一手拿著書一隻手抹(抓)把米頭兒(稻穀通過機器打成米後再通過篩子篩,上麵的是穀子沒有打成米的穀子或穀子快要成米。)灑在地上,看母雞護著細雞兒吃,它隻“咯咯”地叫著圍著轉的場景最讓人動心,也看出了母性偉大之處。
家家除養雞外最值得養的是豬了,我家沒有錢買奶豬(豬仔)兒養,但也會通過關係向泛(生)細豬兒的農家賒欠頭奶豬兒養。
這天是星期六,清早一吃早飯哥拿條蛇皮袋子去捉奶豬兒,我也要跟著去。大哥說:“好遠呀,你細仔兒去做麼呀!”我說捉豬兒好玩呢,我們二個去搶豬兒不是更好呀。
哥哥笑著沒有言語,算是答應我一同前往。走在坎坷曲折的山間小路上,呼吸著暗香浮動的清新空氣讓你心曠神怡,觀賞那芳香碧綠的花草樹木心中生出無名的快意,鳥兒射進樹木宛轉吟唱,你東張西望也不知它藏在那裏。
我們沿著陡峭的山路氣喘籲籲地向上攀登,等登到上麵又往下走陡路,你不用心注意會滑倒的。原來哪有奶豬的農戶是這個又陡上又陡下的垸子裏。農民做屋一般會在山腰上,山下麵有很多屋子不方麵居住,山上更不可能,又不是和尚建廟,用得著建立在山頂上嗎。一般房子在半山腰上必需滿足幾項基本的條件。
一是水源,起碼有生活用水,可能屋子左右有二條小溪,或有個一年四季天幹也細水長流的沁水氹兒,有條件好的在垸子前麵有一口水塘,包你水裏能養魚,水麵能種喂豬的水巴蓮。快到了時我問哥怎樣豬兒好呀,事先要說好,好一齊搶的。
大哥本來沒想到我能搶豬兒的,但見我問他,就說:“我家要肉豬(養好殺肉吃的)不要草豬(能下仔的母豬)兒,看豬下麵判斷公的還是婆的。”
再就是看豬會不會吃,會吃的豬長得快,如果他家早上豬喂好了就看豬的嘴巴,嘴巴長的豬不會吃,嘴巴短的豬吃得快,再就是看豬的條兒,如果豬嘴巴短身條長最好,如果嘴巴長身條短再長也長不了多大。豬長得快又大,才有肉吃呢。不長的豬有麼事用!”
我說:“想不到捉個豬兒也有這麼多路數啊,帶錢沒有啊,帶得多捉大點的豬,帶得少捉細點的豬。
大哥說:“我們說好了的,豬捉來堪(養)大,到殺豬時一斤奶豬兒一斤肉給他家就可以了。”
我說:“奶豬兒捉的時候,吃得又飽,肯定不劃算,豬肚子裏的髒東西不能吃,豬毛也不能吃喲。”
哥笑著說:“人家是看了好大的麵子,才讓我來捉的喲,想想看,沒有養豬的本,哪來的大豬殺肉吃呀。”
我說:“想想也是的。人家也是講麵子的。”
說著二個到了垸子前,聽到一聲狗叫接著竄出來了條黑色的母狗出來。不停地:“旺,旺,旺”地叫,樣子像要咬了。
這時聽到對麵屋子裏叫狗名字的聲音,又聽到好幾個細狗兒的叫聲,母狗才拖著黑色的尾巴離開了,還不時向我們倆扭頭看一眼呢。
哥說:“難怪狗婆兒衝出來,原來它在保護細仔呢!”
到了哪戶人家已經有人開始搶豬兒了,哥把袋子給我拿向豬仔走去,我說右麵第二條豬兒好,因為我看它是公的。
芒種插秧家挨家,夏至插秧普天下。一到芒種時就時時聽到些老年人說這樣的諺語,意思說芒種插秧的人家慢慢多了起來,到了夏至基本家家都要忙著插秧,自從插秧學會之後,每年到插秧的季節也是我最愛的時候,因為插秧有很多樂趣讓人回味無窮。放學都很早,甚至老師專門給學生勞動時間,放勞動假讓你回家參加勞動。
農忙時有個幫手家家老師高興,不管你是大幫手還是小幫手都讓大人高興的,自己在身體勞作上有分擔,主要在心裏的分擔上更讓人喜悅。老師說:“除讀書外,一定要幫助家裏做農活兒。”
這個學期學校專門組織了學生到農民家裏給插秧,直接到田裏時,農田也剛剛糙好了,估計秧不夠,老師問:“有哪個學生會扯秧?”
我先舉手,又有二個學生舉手了。就讓我們先到前麵的秧田扯點秧後再來插。秧草也有了,是先扯秧的人留下來的龍形草(一種草本植物,生長在水邊,圓長細根子,很結實所以用來紮秧。)來紮秧。
這種草用得不習慣,開始時隻用了一根來紮,輕輕一扯就斷了。又把秧調個手來拿二根草紮,但要紮緊點,又用點力扯一下又斷了,隻好拿三根龍形草紮,這下子扯得輕了點,紮好了為數,竟然沒有斷。
另外二個同學扯秧也不慢,大家暗自鼓勁看誰扯得多。我就使用了大哥教我的雙手秧,不大會兒身後已是秧一片了,三個人齊頭並進,一廂兒秧的一大半,三個人同時扯,我們左右二個人要不把中間的秧也順帶扯點的話,中間的秧怕是要成雞兒形了。
等我們扯完了各自一數我的有108個,那邊的有106個,中間的有81個。自己報自己的數,大家一齊笑了起來,但每個人笑的意義各不相同。我們三個人去田裏插秧的時候,一丘大田才插一半差不多。
這丘田在大畈中間,地勢還算平整,大概有二畝地吧,呈橢長型的田邊上有好幾棵大木籽樹,樹葉剛吐青不久,隱隱能看見樹杪兒上的卻兒科(雀兒的巢)也隨著微風擺動。
我說:“大家一齊加油,爭取追上他們。不要滿後了,加油!”
他們說好哇,果然使出插秧的本領來你追我趕。秧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呈一字形擺開,老師在最前麵把賽兒(在最前麵插秧的人,後麵插秧的行兒寬窄要與把賽兒人的寬窄一致。)老師每一行秧插得很直,學生插的卻彎來繞去。會插秧的同學每一行多幾棵,不會插秧的同學自己就少插幾棵秧,不然你就會掉隊,也就是說要挑陽溝,挑陽溝就是你左右二邊插秧的人卻插著下去了,你中間的秧還在後麵插,留下了一個凹字形狀,與家裏的陽溝(天井)差不多,空白在那裏。等你一個人慢慢插秧,所以叫陽溝兒。
老師不時抬頭看看我們說:“大家快點喲,意哲他們攆上來了。”
有的同學說:“誰讓他們快呀,反正我快不了,挑陽溝就挑吧!”
經過三個人互相幫助(你插秧慢點我就多插幾棵,保證三個人同行下去。)經過三個人努力,又從田另外一頭往下插時我們去追上了他們。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主人也高興地送來茶水說:“你們幾個辛苦了,先休息喝碗茶吧。”
說著給我們一人倒了一碗深黃色的茶:“做累了,休息會兒再做。田埂上坐一會兒。”
讓人快活的是學校竟然給我們放了好幾天農忙假,但布置了回家作業,一再吩咐回家作業一定要認真完成。
我的讀書方法是先認真加用心做好作業,再輕鬆快活地玩,隻有這樣自己才玩得開心,心裏才沒有玩的負擔。我家人多田多,且是小田也多。小田一個插秧也快,但石頭多。
耕牛也是與別人家共用的,插秧又要一天插完,好管理些,所以我家要先跟別人家換工夫,我幫別人家插秧,別人要還我的工夫,我家插秧時隻要通知一聲別人會很早來打早工扯秧。所以說插秧是相互幫助。這天大哥要去人家那裏搭埂,因為他搭田埂快又好,所以別人愛找他。我與二哥去插秧,也是很早就要去扯秧,再回來吃早飯的。
哥扯秧也快,別人下田扯了好長時間,他還要在田埂上手上一支煙轉來轉去與人搭話兒,等別人扯了好多他才到田裏扯,這個秧丟下去一會這個秧又扯好了。早上收工時別人扯的秧不一定有他多呢。吃早飯時主人一人發上一包大公雞的香煙。
吃好了早飯主人自己把扯的秧挑到田埂上均勻地打(扔)到田裏,哥就最先下田把賽兒,動作快,行是行路是路兒的不會兒兒就插秧到了田尾就起來休息了,別人沒他快,隻好扔在後麵慢慢地插。
別人看他快,也有搞得玩讓人挑陽溝(把前麵插秧慢的人扔在後麵空在那裏,自己一賽兒秧插下去。我是二指秧,食指中指夾秧插下去的動作也不慢,但我知道別人有攆陽溝的習慣,所以總排在最後插秧。他們還笑著說:“我插秧,插不贏人家,隻好這樣子了。”
大家高高興興地把主人的秧完,晚上主人要我說書聽,插秧也是喜事一樣還多給了我二包煙給家裏人抽,大家都高興我說書了。
第二十七章:說書習武童年樂自製玩具老師煩
趙坳有個蒙鼓的老木匠師傅,業餘就是蒙鼓兒賣,好遠人家的燒香鼓都來他家買。
他聽了好多次我說書,放假的時候專門來他家說過書,因為他有個下輩在村裏當幹部。我說書自己沒有工具,都是用人家的燒香鼓,燒香鼓有的很古老敲起來不是很響,皮皮的聲音讓說書人提不起勁來,有的鼓不響就拿到火邊上烤一會兒就響了許多。
說書的板也是二塊藍竹做的,敲起來響是響但太刺耳。讓我說書的人家多了,有的人家還會收點錢給我呢,就是主人向來聽書的人你一毛我二毛三毛的收在一起,一個晚上有三塊多錢與當時的木工工錢差不多。說書是被別人尊重的職業,人家叫“先生”。
我再利用早晚到山上撿柴馱到小林場兒賣,有錢了自己可以到那老木匠師傅家裏賣鼓兒了。這個鼓兒圓扁,輕輕一敲響聲就大,咚咚的聲音讓人興奮不已。鼓買到了就想到鼓架兒和鼓板的事了。
鼓架就采用山上的聊葉竹兒(筷子那麼大,約一米多高,葉子長條形狀很大,竹子很牢固,農村扯掛麵時用它做扯掛麵的筷子。)來做,砍了好一捆回來去掉葉子曬幹。把最好的六根用細繩子串連在一起成三角形,繩子的寬度來控製放鼓的大小,鼓架就這樣做成了。
做鼓板的木材有講究呢,最好的是棗子樹,質硬響聲脃,再有就是映山紅樹,但映山紅樹很難有大的,往往在茶杯那麼大小,一米多深的高度。我家後麵鄰居家有棵棗子樹,下麵有個約一尺多長的死斷椏(前麵鋸掉了,後麵留下有一尺多長)兒被我看中了,與他家說一聲我的用意後同意我格下來做鼓板。
晏個垸(肖垸下麵的垸子)有個麵相忠厚點的男人,就是我教他弟弟練武。他什麼事都肯幹,特別對木工做的事都喜歡自己動手,又有木工的工具,與他說明來意後,二個人開始做鼓板了,先用手鋸兒格成三塊,二塊一樣厚,一塊要厚一點,長短約八寸,寬在三寸差不多。要至打起來響脆動聽,要數映山紅木質最好。
我讓他把二塊簿點的板子中間挖個半公分的槽二個槽要相合。三塊板子刨光趟。一塊厚重點的板子一麵是平的,一麵是中間凸出型。三塊塊三分之一處二邊凹下去一點,並在凹下的平衡點中間鑽二個小洞便於穿繩子,這繩子長度剛好在三寸左右,說書時右手大拇指虎口掛上板的繩子,手掌握住鼓板的三分之二的一頭,就可以配合鼓來敲打說書了。沒事就在家裏敲打一下鼓兒。
說書在我讀書時也是最喜歡的一個娛樂項目,在九資河甚至更遠。安徽、浠水也去說書過。
十多歲說書的人也就是我,所以有好多人請我去說書,在較大的一塊兒地方也成了人盡皆知的人了。
鎮文化站長專門找我談過話並作了登記,推薦我到縣文化館作登記,我信他的話到縣文化館登記,當時館長是誰沒有了印象,但說我是羅田演藝人年齡最小的人。
也是當時認識了羅田詩人張凱,張凱後來是羅田《鳳山花》的責任編輯。慢慢奠定了走向文學之路的曆程。
手槍用木頭做,基本每個孩子都玩過。但基本都是大人做的最普通的那種,最多是木手槍後麵上方鋸下一小塊,再鋸一個L字型的小塊兒,手槍前麵缺口處可以固定鐵皮,後麵活動的L型前麵也有鐵皮固定,後麵的小坎子卡在手槍缺口後麵,再用自行車內胎剪個能彈得動箍兒(圓形)或用女人紮頭發的橡皮箍兒,剛好繃緊,在上麵放個火炮兒,用大拇指把L型卡兒一推就繃到前麵碰響了火炮兒。但隻能聽到響,不能出“子彈”的,我做的一種能打出“子彈“呢。
經過苦思冥想之後,我搬來了樓梯爬到樓上找到厚實些的小木板,能做手槍大小。翻來找去看到了樓梯角有好多表麵黑乎乎的書,又長又寬又厚,拿一本到亮點的地方看看,裏麵全部是老字,但能猜出來“蕭氏宗譜”幾個字,知道是家譜就好好翻了翻,從右向左翻動的,上麵是輩派的排列,每個人後麵又記載兒孫姓名及娶妻某某氏等。
家譜邊上有塊木板正合我意。找到木板就要找鋸兒和鐮刀,把木板鋸成手槍一樣,也與打火炮的手槍差不多,但要厚實些,主要是找來火鑽在火裏燒紅,再把槍杆慢慢鑽通。
槍杆長好難鑽,弄得不好會把槍杆鑽破這樣就前功盡棄了。好在我加倍努力和小心,終於把槍杆鑽通了,找一個小石子試一下卻打不遠,如果塞進一根小木棍倒還遠一點。
又拿火鑽鑽,又不敢太用力怕給搞壞了,試了試還是小石子打不遠。隻有拿著手槍琢磨。向鑽的洞裏麵隻有光亮,洞壁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清。心想是不是不光滑呀,石子出不去呢?
慢慢看,細細想,又拿到太陽底下看也看不出端倪,在床上找來電筒照著看也看不出異樣,想了好長時間終於得出結論,是靠下方的內壁不光滑所致,於是想方設法搞光趟,試一下果然打得遠多了,拿到學校試試,被老師看見給沒收了。
政策與地方政策往往是接軌的,不知道是那項法規出台了,各個鄉的行政領略上有一定的調整。隨著趙家坳三大隊與關基坪二大隊和唐家畈四大隊合並後,趙家坳由三個大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