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在病邪初犯人體之時,體內正氣必然要與病邪進行激烈抗爭,如果正氣強盛於病邪之氣,那麼過不了幾天,機體就會產生抗病能力,病也就逐漸好轉了,這就是人體的自愈能力。如果我們總是在疾病初起時就立刻服用藥物,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人體的耐受性增強,致使一般常用量根本起不到治療的作用。這是因為人體有一種惰性,當有人代替它工作時,它自然就不會工作了。例如有些人一感冒就馬上服用感冒藥,隨著感冒次數的增多,他會發現自己服用感冒藥的劑量越來越大,否則感冒就一直不能好,直到有一天他再次感冒時就會驚奇地發現:他無論服用多少感冒藥都不起作用了,因為這時他的抗病能力已經非常薄弱了。曾有報道稱,北京一女孩特別怕生病,經常到藥店買抗生素服用,希望用抗生素來預防疾病,哪裏知道,一年以後抗生素就要了她的命。
我們周圍經常會有人頭痛、胃痛、腰酸背痛或痛經,人們往往會服用一些止痛藥物來使疼痛得以緩解,其實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因為不痛了並不代表沒病了,其實疾病仍然存在,隻是止痛藥物麻醉了你的神經,使神經失去傳達信息的功能,使大腦產生錯覺,不覺得有病痛存在,讓你暫時不痛而已,其後果是在以後的日子裏疼痛反而會更加嚴重,甚至惡化。例如,因為闌尾炎而引起的腹痛,如果不經過仔細診察,我們就服用止痛藥物來止痛,疼痛雖然暫時消失了,但是延誤了治療時機,增加了危險。再比如當我們的大腿受傷後,盡管包紮好了,但仍然會感到疼痛,這時如果我們吃了止痛藥物馬上就不會感到疼痛了,可是過幾天當我們把繃帶打開以後,會發現傷口仍然在發炎、腫脹,並沒有因為吃了止痛藥物就自己愈合了。
所以,我們在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吃藥,更不能亂吃藥,而是應該提高自身的自愈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大病化小、小病化無。
身體需要修複,而不是代替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相同疾病的人吃同樣的藥、做同樣的治療,有的病人康複了,有的病人卻不能康複;有的病人好得快,有的病人好得慢。這其中的秘密就是每個人對待疾病的態度不同,方式不同。一種人側重於“養”,他們一定會獲得健康;一種人隻知道“治”,他們很難獲得健康。
所謂“治”,就是利用醫術和藥物對病人的身體或身體裏存在的細菌病毒進行攻擊,從而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所謂“養”則是不對疾病進行攻擊,而是強化飲食、睡眠、運動、環境等手段,讓身體的體質得到好轉,器官功能得到修複,免疫能力得到提高。強大的身體免疫係統對病毒進行攻擊,最後達到自我康複的目的。
科學越來越發達,醫療水平越來越高超,可是我們的疾病並沒有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原因就是人們隻重視“治”而忽視了“養”。無數的事實證明,決定身體健康的不是治療,而是養生,養生成了人類疾病康複的決定因素。
養生是用保健的辦法來修複身體受損的器官、組織、細胞的功能,最後達到康複的目的。運用養生的方式就會讓身體越來越健康,壽命越來越接近人的自然壽命。治是治標,養是治本。人體好像一棵樹,樹有許多樹枝和樹葉,樹枝枯了,樹葉黃了,就好像人患了疾病。治療就是對這些樹枝和樹葉撒些水,或者幹脆用塑料的枝和葉來代替;養生是改變生活方式,不管樹枝和樹葉,而是對樹根澆水施肥。過了一段時間,那些枯了的枝、黃了的葉又重新煥發生機。
治療主要是針對急性病、外傷、細菌傳染等,養生主要是針對慢性病或者說針對那些因為身體素質下降而導致的疾病。治療所依靠的對象是藥物、手術、醫術;而養生依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體的免疫係統。治療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很多藥物有毒副作用,而手術則是對身體進行切割甚至切除;養生則沒有任何危險,安全可靠,因為養生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我們要用養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對待疾病,這才是健康的王道。
利用人體的自愈力就可以拯救自己
人體是一部神奇的機器,當它的某些部位或者零件被破壞時,它可以自動調整各種功能對受到損害的部位或零件進行修複,也就是說,人體對許多疾病都是具有自愈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