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長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他們長壽的秘訣。生活方式包括嗜好(如吸煙、酗酒、吸毒)、飲食習慣、風俗、運動、勞動與交通行為等。生活方式對健康來說是一種長期而穩定的因素,正如許多慢性病是由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長壽也要由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保障。養生是一件長期不間斷事情,貴在持之以恒。是否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時看來可能沒什麼分別,長此以往則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看健康,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長壽的真正秘訣。
人的壽命究竟應該有多長
人的壽命究竟應當有多少年?關於這個問題,自古眾說不一。古人相信人可以長生不老,為了實現長生不老的願望,他們煉仙丹、找仙藥,嚐試了各種方法,最終都沒有成功。其實,長生不老隻是人們的一種願望,人作為一種自然界的生物,不可能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後來,人們逐漸認識並接受了人固有一死的觀念,但另一個問題隨之又出現了:人究竟應該活到多少歲才是正常的壽命呢?
關於這個問題,曆代都有不同論述。在我國,彭祖被視為長壽的象征。傳說彭祖生於夏代,至商末時活了800歲;到《黃帝內經》時,認為“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人能夠活到一百歲;哲學家王充說“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尚書》中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同意這一看法的還有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嵇康也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從上麵的論述可以得出:中醫認為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
現代醫學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解答的方式雖各不相同,但結論基本一致,目前一般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常見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生長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其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當為100~175歲。
二是性成熟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歲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10~150歲。
三是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測算法。即哺乳動物壽命是其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的乘積。人體細胞自胚胎開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
總結上述結論,人的壽命至少應該在100歲左右,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均壽命僅為70歲左右,與自然壽命差了30年。那麼是什麼奪走了我們本應好好活在世上的這30年時間呢?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如何提高生命質量,拉伸生命長度
如何提高生命的質量,拉伸生命的長度,是古今中外的人們都在研究的問題。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找到決定人們健康的“關鍵點”。中醫學中有這樣的說法:“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這裏的“氣”是指人體的元氣,元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而元氣耗盡,人就會死亡。由此可見,要提高生命的質量,達到長壽的目的,關鍵還在於“養元”,也就是滋養元氣。
元氣,亦稱原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穀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的陰氣與陽氣。之所以說元氣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是因為“氣聚則生”,人先天的元氣是父母給的,如果不吃不喝的話,這些先天帶來的元氣隻夠維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保住先天的精氣,就要吃東西,呼吸自然之氣。《黃帝內經》中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元氣是從天得來的,這裏的天是指父母。所以說,母肥則子壯,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雙方的身體都調養好,給孩子比較充足的元氣,要知道懷胎十月可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