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信念層(一)(2 / 2)

第四種情況亦會常常產生不恰當的信念。在一個新出現的情況裏,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動,例如在新的工作環境裏一個人總是對我的問好不大有反應,這沒有前科可供我參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個結論:他妒忌我有能力。現在,憑著這個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對待他了。

由此可見,行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是,這僅是自己思想而建立的信念,可以很片麵和主觀。而思想的速度很快,說過一千次的謊言都可以變成真理,在腦裏重複一千次“他妒忌我有能力”的結論,很快便是“一定是這樣”的“真理”了。然後,帶著這樣的心態,隻看到聽到配合這個信念的東西,很容易便把自己困在絕境!

事實上,【沒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況裏都絕對有效】。絕大部份的信念都能幫助我們成長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情況,但亦有少部份是因為我們接收時沒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麵的定位(與其它信念契合),故此在某些情況出現時,發現有衝突的存在。我們稱這些信念為‘限製性信念’

有一位叫做Konrad Lorenz的行為學家,他曾經研究鴨子的行為。他發現剛出生的鴨子看見什麼會移動的物體,就會把那樣物體當成為自己的母親,跟著那物體走。有一次,鴨媽媽被調走,而自己則在小鴨子出生的時候走來走去,後來小鴨子都跟著他,把他當成為鴨媽媽,甚至後來找回來鴨媽媽,小鴨子完全不理會它,繼續跟著Konrad走。Konrad 甚至發現剛出生的小鴨子會把滾動著的乒乓球當成為鴨媽媽!小鴨子的大腦在出生的一刻便形成了一個限製性的信念。

在印度,大象是用來搬運貨物的工具。當大象在不需要工作的時候,那些工人用一條很小的魔術繩子套在大象的頸上,這條繩就可以把八千多磅重的大象牢牢地鎖在一旁。他不會掙紮,不會叫喊,隻會乖乖地靜站著。為什麼會這樣?

事實上,魔術並不是在繩子上,而是在大象的腦中。當大象還是幼小的時候,訓練大象的工人便會用一條很粗的鎖練把小象套住。隻要它稍為用力掙紮便會非常痛苦。就算抵受得住痛楚,小象亦不能夠逃脫。就是這樣長期的不人道訓練,以致小象從小便製造了一個信念:我是沒法逃跑的。這個信念深深地烙印在它的大腦中,成為了它的緊箍咒,以致即使在成長後,就算可以輕而易舉地把繩子扯斷,它亦不會嚐試去做。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緊箍咒把我們纏住。在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圓滿具足的。看看那些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創意無限的。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到各種各樣的限製,特別是上一代傳統信念及價值觀的影響,小孩的大腦會形成了很多限製性的信念,就如那隻大象一樣,一直在無意識地影響他的人生。

典型的三大限製性信念是:

無助:別人可以做到,但我無法做到。

無望:任何人都無法做到。

無價值:我可以做到,但我不值得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

而預設前提就是對治這些限製性信念的,由此可見預設前提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