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無聲:“咳咳,也算不上天機,隻不過一般大佬不明說而已。身份層到此就告一段落,進入下一層,信念層。信念層細分三塊,信念Beliefs、價值Values、規條Rules,簡稱BVR。這三塊構成了一個人的信念係統。一個人麵對世界種種事物的處理態度,所依據的是他的信念係統。因此,可以說維持這個人在這個世界生活下去的模式就是他的信念係統,而這個信念係統的效率便決定了這個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樂了。
信念Beliefs:信念就是我們信以為真的念頭。比如是什麼?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樣?必須怎麼樣?一定怎麼樣。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即主觀的法則。
價值Values:指事情對我們的意義或者說給我們的好處。什麼是重要的?可以給我些什麼?可以為我做些什麼?它是推動一個人行動的重要因素。
規條Rules:為實現信念或取得價值所采取的一些做法,行為的準則。安東尼羅賓的書裏這個規條翻譯成了‘心則’,一樣的意思。
看個例子
張三:
信念:成功就是有錢有車有房。
價值:這樣就可以找到理想另一半,得到大家的尊重。
規條:所以,要打三份工來掙錢。
信念、價值和規條,通常是“隱形”的,需要我們去了解和分析。但它們有件”外套“,則是我們所熟悉的,就叫:態度。一個人對人事物的態度,是信念係統的外在表現。
信念是我們每個人腦中認知的世界,是我們主觀認為的真理。通俗地講,就是你所相信的:事物應該是什麼樣的、不應該是什麼樣的;一定是(不是)什麼樣的;必須是(不是)什麼樣的;【雖然我們常常誤以為信念是事實,但信念其實並不一定是事實。】它隻是我們以為的事實。我們的行為往往是基於我們以為是真實的信念,假如行為的結果是我們喜歡和接受的話,我們便會繼續認為這些信念是真實無誤的。
信念絕大部份在潛意識裏,隻有在兩個情況下信念會在意識層出現:當信念受到冒犯/挑戰,和當這個人醒覺地自我反省。
而信念的形成,有四個途徑:
1.本人的親身經驗,例如曾被狗咬而怕狗。
2.觀察他人的經驗,例如見到小哥哥偷東西被打,因而知道偷東西是不對的。
3.接受信任的人之灌輸,例如父母說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們對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作出的總結,例如某人總是拒絕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終於認定是因為他妒忌我升級比他快。
上麵的四個途徑之中,第三和第四個途徑需要特別注意一下。父母、長輩、老師等人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灌輸很多信念給他。灌輸的方式有二:一是直接語言灌輸;二是行為灌輸,就是他們怎樣做、怎樣對一些事情作出回應的過程裏,孩子看到聽到而形成了信念。父母、長輩、老師等人灌輸給孩子的信念,其中絕大部份是好的,也幫助了孩子成長,但是有些時候,亦會有例外的。
有一個母親,對女兒說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進心,女兒成長後談戀愛時挑選的就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男子。十年後他倆分手了,原因就是那個男子太有上進心了:總是忙於工作事業而沒有給家庭足夠的時間。這個時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進心對她的婚姻幸福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