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身的“建設性”。“建設性”是事情能夠產生累積的正麵效果,每重複一次,自己的成長、學習和未來的成功快樂便多一分。比如一個朋友找你去打麻將消磨時間,另一個朋友找你去聽一堂代兵老師的課,你覺得聽代兵老師的課對你更有幫助,因為這個事情是有“建設性”的,你就會知道哪個是更好的選擇了。
3.“量力而為”,就是按自己的能力去決定做什麼、做多少。這是愛護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現。誠然,每次做什麼事都比上次的目標高一點,這能讓自己不斷進步和成長,是好的,但是不要做過分超出自己能力的事。現在有些人學會了強迫自己定下一個很高的目標,然後強迫自己非常辛苦地去嚐試達到它。每天都活在高度壓力、緊張、擔心、慌張、忙亂、無力之中,也許真的成功了一次,以後更振振有詞,以此為榜樣,永遠活在辛苦無力之中。隻要一次失敗,便前功盡棄,或者大事未成,便已經耗盡精力、體弱多病。更有些人隻是為了炫耀、示威或是報複,強迫自己去做超出本人能力的事,這些都是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的,甚至會走上不歸之路的情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擁有的能力和承認自己沒有的能力,才是聰明的做法。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接受自己就是不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會容易否定別人,妒忌別人,對別人的成就看不過眼。否定自己的人,總會找機會去證明自己不夠好,否定自己的成就,或者事事要求完美,不允許自己有錯。一個否定自己的人,總有非常大的一份無力感,因為這個人的大部分力量,就是在那個被否定的“自己”裏麵。用一個比喻讓你更容易明白,想象一下你是一個連體嬰兒,左邊的一個名字叫做“我”,右邊的一個名字叫做“自己”。兩邊有些時候很和諧一致,做什麼事都做得很好,但是也有些時候在吵架。“我”自以為是老大,不接受“自己”,而事實上,“我”的雙手雙腳沒長好,要靠“自己”才能走路、做事。所以現在“我”不接受“自己”,便什麼事都做不出來了。
“我”不接受“自己”,而力量總是在“自己”裏麵。“我”就是認為“應該怎樣”的那一個,而“自己”就是“事實是怎樣”的那一個。“我”是道理,雖然可以很完美,但是沒有什麼力量,“自己”很真實,也許不符合“應該怎樣”的標準,但是力量總在“自己”那裏,“我”不接受“自己”,我就失去了力量。
不接受自己的最典型說法就是“我必須不滿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其實這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邏輯,為什麼不是“充分肯定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呢?把自己已經有的資源否定掉,我們還拿什麼去建造更好的明天呢?
對自己到今天為止所做到的充分的接受和肯定,帶著那份滿足、感恩、喜悅的心情和成就感,明天便會有更大的動力和自信去發展得更好更多,這才是正確的態度。所以,我們必須肯定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同時堅信自己可以在未來做得更好。
“我”不夠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每天都做到比昨天更好,每天有收獲、有提升、有更多成功快樂。否定了自我,每天的成功快樂自然很少。】
除了李老師說的這個方法,最機密的方法就是:多提升別人的價值才是提升自我價值最快的秘密。因為價值是人際互動中產生,你的自我價值是把自己關在一個屋裏就能提高的。你看一個NLP老師他不斷幫學員提升自我價值,那他的自我價值在無形中也提升了很多。”
劉俊:“夜老板,你又泄露天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