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理解層次簡述(2 / 2)

4、能力層:How?(怎樣做?)

我可以有那些不同的選擇?我掌握和還需要那些能力?(如何做,懂不懂)

5、行為層:What?(做什麼)

在環境中我們做的過程。(做什麼,有沒有做)

6、環境層:Where and When?(何時、何地?)

外界的條件和障礙。(時、地,其它人,其它事物)

能力、行為、與環境這三層合起來就是下三層。整個的6層中,5行為 6環境這二層是可以用眼看到的,而1234則是看不見的。看不見更重要,看不見的,比較難理解

下麵我們先看一個從不同層麵看同樣一件事的例子

事情:孩子考試成績不好

◆環境:老師說:“這不是他的錯,課室裏的噪聲很多,而學校總有些使學生分神的事情發生!”。(對孩子的影響力最小)

◆行為:老師說:“他這次準備得不好”。(把責任交給孩子了)

◆能力:老師說:“他對數學一向都領悟得很慢”。(不隻是這次的問題,而是一般的能力、意義的範圍大了)

◆信念:老師說:“考試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他對學習有興趣”。(意義的範圍更大,涉及價值觀了)

◆身份:老師說:“他不適合學數學,他是個笨蛋”。(這個層次比剛才四個更高,是因為所說的指向他的人的本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靈性:老師說:“龍生龍,鳳生鳳,和他爸一樣笨,他家就沒一個聰明的!”

這是從不同層麵,對同一件事的描述。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好,不要直接罵他:笨蛋一個。這樣罵是一下子上升到身份層麵了,對孩子的心理打擊相當大。如果他一但接受了笨蛋這個身份,反過來就影響他以後的行為,越來越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批評要從行為層或能力層來說事。反過來,如果表揚孩子呢?則可以直接從身份層等上三層來進行。如果孩子考得不錯。你卻說:那是他老師教的好!直接降到環境層,沒孩子什麼事了

同樣環境層,也是推脫自己責任的人常用的。比如自己犯了錯,就可以拿環境層來說事。愛抱怨的人都在這個最低的層次上。誰誰誰怎麼怎麼不好。公司怎麼怎麼扣門。社會怎麼怎麼黑暗……好像沒自己一點事,都是別人的責任。所以你要成長,就少拿這層說事。也就是【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借口】方法一般在能力或行為層麵,而借口則在環境層麵上。層次明顯高一到二層。環境及行為層次的問題多是容易解決,當問題升至信念或身份的層次時,解決便會困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