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結合與抽離(一)(1 / 1)

日升日落,日子就這樣在平淡中一天天地過去,又到了讀書會的時間。由於和大家逐漸熟悉,溫小富也變得不再那麼拘謹,放鬆了不少。還主動和幾個熟識的打了招呼。

夜無聲:“上次我們討論學習了預設前提,今天我們繼續,我先提一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當一場災難降臨的時候,為什麼有一些人驚恐萬狀,而另一些人則麵不改色呢?是什麼讓一些人在傷痛麵前久久不能平複,悲傷不已,而另一些人則很快恢複平靜,處之泰然呢?”

大家開始各抒已見,有說心理素質不同的,有說經驗不一樣等,直到有個人說到結合與抽離,夜無聲才發言:“對的,就是結合與抽離,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大家都看過相關資料了嗎?有沒有人來分享一下?”

李政:“我來說說,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大家多指點。我的理解呢,結合就是做一件事,投入度很高,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隻專注於他所做的事。抽離呢,就是很冷靜的思考,超然事外,不被事情所困擾。就像我們昨晚去電影院看電影,看的是美國科幻大片,還是IMAX 3D版的,不得不說,製作的真不錯,很吸引人,看的時候,連坐在我旁邊的我老公都被忽略了,隻有電影,心情也隨著情節而波動,甚至有段還感動的哭了。我想這就是結合吧。事後,我老公說不就是場電影嘛,有啥好哭的,他說他一邊看一邊在想,為什麼劇情是要這麼設計?這個怪獸是用什麼特效製作出來的,這麼逼真?……他是很抽離地看,所以基本上感情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夜無聲:

“說得很棒啊,還帶了例子!簡單點講,結合就是融入其中,抽離就是置身事外。每個人都有結合和抽離的能力,隻不過每個人的偏重有所不同。結合是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情緒化的感受,而抽離則是有意識的、理性的分析和判斷,並獲得另一種體驗。從另一個角度看,結合很感性,抽離很理性。就像剛才李政舉的例子,看著看著看哭了,說明結合進去了。電影院放影之所以要關燈?因為漆黑一片,讓你隻看熒幕,就是讓你更結合,IMAX的超大銀幕、3D眼鏡等也是,都是為了讓觀影結合進來,提升觀影效果,從而提升票房。所以看恐怖片害怕的時候,不要隻盯著銀幕,要看到銀幕四周的牆或看看你前麵的觀眾,抽離一點就會好很多。

在任何時候,‘抽離’總是要導致更客觀地感受。它使你用全麵的觀點看問題、來估計情況。你會對你的感覺、思想或行為產生一種外部意識。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意識到時間的概念,因而就能作出計劃。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看來可靠。一個人訂於七點鍾和你見麵,最晚七點零五分他就會到,而且會充分意識到他晚來了五分鍾。處於這種狀態人願意作出決定,主要是以一種理智的方式作出決定。處於這種狀態人思考問題認真、富有理智。當你處於這種狀態時,就很容易和情緒脫鉤並能利用多種方法去解決難題。對行動的結果也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來自理智。與情緒色彩相比,‘抽離’狀態常更傾向於理智,因而思考會多於行動。

‘結合’用來描述對你的感覺體驗予以完全注意的過程。與它有關的一些說法,如‘生活要現實’、‘做事要專注’、‘全身心投入’等有關。我們利用這些說法來描述一種完全被‘結合’到一起的情緒狀態的特點。當我們真正‘結合’時,我們並沒有一種被‘結合’到一起的外部意識,對我們的感覺、行為和思想也沒有一種外部意識。但我們完全被‘結合’到一起並出自於氣憤、恐懼、嫉妒、愛、驕傲或其他強烈情緒的時候,才能體驗到純粹的情緒狀態,被‘結合’到一起的情緒狀態是沒有邏輯性的,這時的結合也容易出問題。

但大家要注意一下,這二個狀態,沒有所謂的好壞,隻有適合不適合。【結合讓你做得更好,抽離讓你看得更清】所以,當你需要做得更好的時候,就結合吧。當你需要看得更清的時候,就抽離吧。

當一個是以結合為主的人,遇到負麵情緒時候就很難走出來,比如他失戀了,但遇到正麵情緒可能笑得前仰後合的。習慣抽離的人一般看事情比較理智,但因為太習慣抽離,會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降低親和力。

所以對於那些久久不能平複傷痛,或者是得意忘形的人來說,需要多一點抽離。同樣,對於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來說,需要多一點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