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把握健康,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3 / 3)

2、爬行類:龜、蜥蜴、蛇等

危險因素:目前已經發現烏龜體內容易攜帶沙門氏病菌,人體一旦接觸就很可能感染,症狀表現為高燒、腹瀉。

蜥蜴與蛇通常被稱作“另類寵物”,但是專家認為正因其另類,所以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如蜥蜴傳染皮膚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很高,蛇體內的彎曲杆菌會讓人出現胃痛症狀。它們的體內一般會攜帶許多病菌和寄生蟲,且這些動物大多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容易傷人。

注意事項:養龜的朋友,觸摸烏龜後千萬記得要洗手,才不會惹病上身。此外,如果不慎被烏龜的龜爪劃傷,必須要打狂犬疫苗。

在喂養蜥蜴時要格外注意不要讓它頻繁接觸地麵,因為蜥蜴在爬行時不僅體表會沾染很多病菌和微生物,更會在它們接觸到的每樣東西上都留下病菌,傳染皮膚病和呼吸道疾病。

蛇容易對人造成生命威脅,建議不要當寵物喂養。否則一旦被不知名的毒蛇咬傷,找不到相應的抗蛇毒血清,致命的危險相當大。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走私蛇類或剛抓到的野生蛇。接觸蛇時應使用蛇鉤和帶上防咬手套。觸摸蛇後一定要用肥皂徹底洗手,防止未知名細菌感染。兒童或免疫力較差的人,最好避免與寵物蛇接近。

3、魚類:熱帶魚、中國金魚、錦鯉等

危險因素:據國外相關資料反映,目前已經發現多種人魚共通的疾病,包括裂頭絛蟲病、肝吸蟲、肺吸蟲、腸炎弧菌、霍亂弧菌等。其中有些嚴重的還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必須引起養殖魚、蝦、龜的朋友們的注意。

另外,很多寵物魚一旦離開了原來的水質,很容易爛眼、翻毛,因此,它們身上存在著病毒感染的危險。

注意事項:一些觀賞魚身上帶有與結核菌類似的致病菌,並且魚類的排泄物也含有病菌,會造成水腫、皰腫。人在清潔魚缸時如果皮膚上有傷口,很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凡是手上有紅腫症狀、關節炎的人,尤其是手部有創傷的人,在洗魚缸時應戴手套擦拭缸壁。

4、鼠類:荷蘭豬、金絲熊、倉鼠等

危險因素:老鼠對人類傳播的疾病有鼠疫、大腸杆菌、土拉杆菌病、猴痘、流行性出血熱、鼠傷寒等。喂養的寵物鼠對人體同樣有攻擊性,同樣存在以上傳染病菌的隱患。人體在遭到老鼠咬傷時,還容易患鼠咬熱。倉鼠等另類寵物多攜帶比較複雜的病菌和寄生蟲,飼養者可能通過接觸、呼吸感染不明疾病。

注意事項:人被鼠類寵物咬傷一定要打狂犬疫苗預防。

5、犬類:京吧、博美等

危險因素:除了狂犬病外,鉤端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結核病、弓漿蟲病、旋毛蟲病、絛蟲病、華支睾吸蟲病、卡氏肺孢子病、疥蟎等均能由狗傳染給人,因此應經常保持狗的清潔。如能進行預防接種或服用驅蟲藥,一般不會使人患病。

寵物狗是某些主要的動物傳染病的傳染源。狗的埃立克體病可以通過蜱等節肢動物傳染給人。人一旦被傳染,會導致心髒、神經、皮膚等一係列嚴重的疾病。

注意事項:一旦被狗咬傷,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咬人的動物應隔離起來進行檢疫,隔離時間至少10天。犬患狂犬病於發病初期有行為改變,尾巴下垂、無精神、進食少、對主人冷淡等。約兩日後進入興奮狀態,吠叫聲改變,亂竄,走路時低頭夾尾直走,常突然咬人和亂咬其他動物,吞食異物,不認熟人。

6、貓類:加菲貓、波斯貓等

危險因素:貓咬了人、抓了人要比狗更厲害。著名動物行為專家王連華就曾親眼看到過兩起被貓咬傷後的患者神誌喪失的例子。在各種人畜共患疾病中,貓咬病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這種病更多見於那些喜歡玩貓的兒童和青少年。

注意事項:注意貓的清潔衛生,與貓嬉戲時注意不要被貓抓傷,一旦被抓或被咬,要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必須定期為它們做血清檢查。此外,不要與它們有太密切的接觸,例如親嘴;把玩小貓後,務必洗淨雙手方可進食。

帶寵物回家先做啥?

1、買回寵物後要趕緊進行軀體消毒。寵物最好籠養、圈養,盡量減少家裏寵物與別人的寵物或外界野生動物的接觸。因為野外的同類動物身上帶有大量的病菌,一旦與家中寵物接觸,病菌就會很快傳染。

2、經常保持寵物身體和居住環境的衛生,溫度、濕度都應合適,並且居室應常通風。寵物飼養場所要常消毒,排泄物及分泌物做到及時清理,做無害化處理,即消毒後深埋,或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