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運動保健,為健康保駕護航(2)(2 / 3)

因此,睡前應選擇一些能使機體入靜的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或者做氣功等。這些活動都有助於血液重新分配,使腦中血液流入四肢,對神經起鎮靜作用,有利於入睡。

6、酒後不宜運動

酒精飲品能夠擴張血管、加速心跳,此時如果繼續運動,會加重循環係統的負荷,是極不明智的做法。含酒精的飲品有許多,隻是含量各有不同,如果你打算做運動,最好避免飲酒。同樣道理,剛運動完畢後也不可以馬上飲用酒精類飲品,否則會加重循環係統的負荷,易發生危險和意外。

7、外界環境條件惡劣時不宜運動

氣溫超過人體溫度,達37℃以上時,人體調節功能出現不適,極容易疲勞和中暑。氣溫過低,伴有雨雪風暴時,人體肌肉僵硬,動作協調性差,極易出現運動損傷。大霧天氣也不宜運動。起霧時氣壓低,來自四麵八方的汙染物難以消散,特別是酸、胺、酚與病原微生物等劇毒滯留其中而聚集至較高的濃度,刺激人體的某些敏感部位,引起喉炎、氣管炎、結膜炎和一些過敏性疾病,中醫稱之為“癘疫之氣”,對於年老體弱者還可能危及生命。

8、自身情況處於特殊時期不宜做運動

自身情況處在外傷、出血、過敏和各種急症時或體質虛弱、活動不便時,需要靜息休養。例如,關節扭傷、手術後傷口愈合期、支氣管哮喘、高燒、急性胃腸炎等。在這種疾病狀態下堅持運動,隻會增加心肺負擔,阻礙傷處恢複,促使病情惡化,即便是輕微的運動也無益於身體。隻有當病情穩定,症狀基本消失時,才可在醫生和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做一些運動。

不適宜進行有氧運動的環境:

(1)工業區附近,因為那裏的空氣往往已經被汙染了,吸入人體有損健康。

(2)太熱或太濕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會損傷呼吸係統。

(3)太過吵鬧的地方,因為噪聲會使人精神紊亂,還會影響內分泌係統的正常功能。

運動多少,適量而動

科學運動,提高生理健康,是健康長壽的重要途徑。運動是身體的培育過程,一定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要做到科學運動就需要確定活動強度與合理控製運動量。

從嚴格意義上講,體育鍛煉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並不單純取決於運動量,而是運動負荷(“運動量”隻是一種通俗的叫法)。組成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強度”。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注意將量和強度的關係處理適當。強度越大,則量就要相應減少;強度適中,則量可以相應加大。而作為以健身為目的的鍛煉者,則應將重點放在運動量方麵。以下原則可作參考:

1、通過心率來控製

一般可采用心率百分法。個人的最高心率直接測量比較困難,一般男女均可用180減年齡來估算每分鍾的最高心率。例如某人20歲,其鍛煉過程的運動強度應控製在心率為:180-20=160(次/分)的範圍內,這被稱為有氧鍛煉的適宜負荷量。

2、通過精神狀態來控製

鍛煉後應該是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沒有困倦疲勞症狀。相反,則說明鍛煉負荷過大。

3、通過鍛煉的出汗量來控製

一般來講,進行鍛煉達到剛出汗或出小汗的程度較為合適。不出汗說明負荷量不夠,大汗淋漓說明運動量過大。

4、通過鍛煉後的飲食來控製

鍛煉後如果食欲很好,食量也略有增加,表明其負荷量較為恰當;相反,則說明運動量過大。

5、通過工作效率來控製

通過體育鍛煉,體質增強,記憶力加強,學習與工作的效率提高,表明運動量恰到好處。如果身體消瘦、多病、學習與工作效率下降,則說明鍛煉的運動量掌握不恰當,應及時加以調整。

有健康隱患的人應先看醫生,急性病患者一般不能運動,慢性病患者可以運動,但要在病情得到控製的情況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