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視感悟
閱讀教材大多是文學作品,它們不是按照知識體係和邏輯順序展開其內容的。一篇篇課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的畫,讀起來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所以,閱讀教學要讓小學生通過作品的閱讀,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一)觸發感悟
感悟是個體受到語言和語境的觸發後產生的。離開了對語言和語境的感知,就不可能有感悟。
(二)激活感悟
單憑直覺去感知語言文字是不夠的,要激活學生的感悟還要有其他思維形式的參與。語言文字總是比較抽象的,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必須充分運用形式、聲音、色彩等因素,通過形象化的思維打通文字與事物的信息通道,再現課文內容,進入作者描寫的特定情境中。
(三)豐富感悟
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不是教師把統一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學生運用自己先前的知識去構建自己對新內容的理解。學生作為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內容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閱讀教學既不能強求理解一致,隻聽到一種聲音;也不能“見好就收”,滿足於一種答案;而要“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四)優化感悟
感悟的個性化、主觀化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往往良莠並存,不僅存在著深淺之分、寬窄之別,還會有優劣之異、對錯之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的個性化感悟之後,把學生的思維再引導到求同的方向上,全麵、正確地認識事物和事理,從而讓學生的感悟在思維的碰撞中、思想的交鋒中、意趣的交融中更深刻、完善。
三、重視積累
顧名思義,積累就是日積月累。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很難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不熟讀、背誦、博覽大量的詩文,要想學會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師要啟發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一)要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的句段和篇章學生一時一知半解也沒有關係,應當引導學生反複朗讀,多提問學生覺得哪些段落或哪些句子寫得美,美在哪裏,引發學生去感悟、去討論、去思考;然後進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和總結,再讓學生帶著教師的提示有目的、有方向地品讀。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語言審美觀,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語言感受力。
(二)要增加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語言的建築材料是詞彙。如果沒有豐富的詞彙,在口頭或書麵表達時,就不能得心應手,就不能準確地描繪出事物的特征,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翻看、多誦讀、多記憶。引導學生體會好詞“好”在哪裏,同時讓學生做好筆記。引導學生多舉例,多運用,進行理解性的記憶,從而豐富自己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