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的吃法很多,南瓜粥、南瓜餅、南瓜湯都是如皋人餐桌上常見的食物,但如皋長壽老人最喜歡的還是南瓜疙瘩湯。
如皋老人做南瓜疙瘩湯的方法很簡單:將南瓜剔籽,洗淨後切塊,用素油翻炒,加鹽,再加水燜煮,熟後,把麵粉調製的麵疙瘩加入南瓜湯中,直到麵疙瘩熟透。如果想營養更豐富一些,可以在調製麵疙瘩的時候吃雞蛋。也可以在南瓜疙瘩湯中加幾顆白果仁,或放些油菜、菠菜、西紅柿,味道更為鮮美。南瓜疙瘩
湯既能當主食來吃,又能當湯來喝,所以在長壽村很受歡迎。
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功能,可用於氣虛乏力、肋間神經痛、瘧疾、痢疾、蛔蟲、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等症的治療。《本草綱目》和《醫林記要》都把南瓜列為“補中益氣”“益心斂肺”的佳品;清代名醫陳修園也稱南瓜是“補血養顏之妙品”。相傳,晚清名臣張之洞就多次建議慈禧太後多吃南瓜以葆青春不老,慈禧太後欣然采納,每隔三五天吃一次南瓜,不到3個月,就容光煥發,氣色非凡。
如皋老人除了把南瓜製作成疙瘩湯外,還喜歡用南瓜與粳米熬成南瓜粥,對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另外,他們把南瓜與豆腐一起燉煮,讓自己兩便通暢;還有,他們用南瓜煮湯喝,每天早、晚各1次,連吃1個月,就可把自己身上的高血壓降下來。
長壽村的老人告訴我,南瓜雖好,但一次不宜多吃,尤其是胃熱病人要少吃,吃多了會引起肚腹脹痛。
常吃蕎麥餅,健康到老不是夢
如皋長壽村的老人,用蕎麥麵、熟芝麻麵和熟花生米屑為原料,配以切碎的雪裏蕻鹹菜做餡,製作成口口生香的蕎麥餅,是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特色長壽食品。蕎麥是我國的傳統作物,曲午產量不高,全國種植的地方並不多。但在長壽之鄉如皋,它一直作為特色長壽作物被普遍種植。
如皋人之所以把蕎麥作為長壽食品,是因為蕎麥中含有豐富的蕎麥堿、蘆丁、煙酸、亞油酸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這些都是大米、白麵等“細糧”所不具備的。其中鉻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元素,蘆丁有降血壓、降血脂的功能,維生素B族、E及硒有良好的抗衰老和抗癌作用。《本草綱目》中就說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髒滓穢。作飯食,壓丹食毒,甚良”,還稱養麥“甘,平寒,無毒”。
東陳鎮是如皋種植蕎麥最多的地方,那裏的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種蕎麥,每戶少則一二分地,多的甚至要種一二畝。每年收獲的蕎麥就自家磨麵食用,所以這個地方的長壽老人明顯多於其他不種或很少種蕎麥的地區。而且由於喜食蕎麥,這裏的老人很少有患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呼吸係統腫瘤的。
如皋人除了把蕎麥製作成蕎麥餅外,還喜歡把薺麥麵調成糊狀,加上鹽、蔥花和雞蛋,調勻,在鍋上攤成薄薄的煎餅。清明時節,他們還會在攤蕎麥煎餅的時候灑上新摘的楊柳嫩葉,使得煎餅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味道。
“城南城北如鋪雪,原頭家家種蕎麥。霜晴收斂少在家,餅餌今冬不憂窄。”這是宋代大詩人陸遊詠蕎麥的詩句。蕎麥收獲的季節,陸遊看到田野裏滿是收割蕎麥的人,覺得冬天不愁吃到蕎麥餅,不禁喜上心頭,便做此詩。說不定陸遊壽高80多就是和愛吃蕎麥餅有關,而勤勞的如皋人沒準便是陸遊筆下的“滿野刈者”。
簡單糝兒粥,多喝就能延年益壽
糝兒粥是深受如皋人喜愛的粥食,這樣的叫法似乎也隻有如皋才有,它是用玉米麵、大麥糝和元麥糝等做主料熬成的。如皋民謠說:“糝兒粥,米打底,喝了能活九十幾。大麥青,元麥黃,多吃雜糧人長壽。”這又一次體現了如皋人飲食傾向“粗”“雜”的特點。
玉米性平味甘,歸胃經和大腸經,有止血、利尿、利膽、降壓的作用,對小便不通、膀胱結石、肝炎、黃疸、胃炎、鼻炎、膽囊炎、高血壓等病具有一定的治療功效。
在調查中我發現,如皋90歲以上的老人全都喜歡吃玉米,這充分說明長期食用玉米,有著良好的滋補身體和延年益壽的功效。事實上,秘魯山區、格魯吉亞以及我國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等地區的人們都把玉米作為日常的主要食品。2004年,“首屆中國長壽之鄉聯合論壇”在如皋召開,世界各地的長壽研究專家彙聚一堂,大家一致認為,玉米是最好的長壽主食。
如皋“三麥”指的是大麥、小麥和元麥,它們都是如皋糝兒粥的原料。